百年阻隔,风俗迥异,胡人众多,如果不拿出些措施,怎么保住这些疆土?

    军户卫所制,自然呼之欲出。

    强令士兵在北方安家,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耕战戍边。不光是他们,还要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也留在边疆,充实人口,生息繁衍。

    唯有如此,才能彻彻底底,掌控住这片土地。

    这有错吗?

    貌似没有吧!

    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似乎也没有。

    至于二百多年之后,军户崩溃,卫所空虚,难以维系……天可怜见,那时候老朱已经死了那么多年了。

    更何况这不是卫所制出了问题,而是没有守住卫所制的规矩啊!

    张希孟端着酒杯,思量许久,终于缓缓开口,“这事情归结起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要守住这块土地,其二是要留住人。人在地在,人亡地失,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除了强令将士们屯田戍边之外,我们能不能想点办法,让大家留下来不是那么艰难。”

    张希孟道:“我瞧着主公带来了那么多文臣书生,这第一条,就是每个屯田营,配属学堂,以后凡是将士子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读书识字,科举做官。反正要给大家伙锦绣前程,这是他们父辈用血汗换来的,理所当然!”

    “其次,屯田将士本身,也应该享受两倍俸禄,其次是他们开垦的土地,这些田地,应该十年内免除田赋,等到日后,田赋也要减半。要让大家伙过得富足舒适。”

    张希孟这几句话倒是说到了一些人的心坎上,有了一丝丝动心。

    可偏巧有个不会说的,胡大海闷声道:“张先生,照你这么办,大家伙都过得舒服了,谁还愿意吃苦种田?不怕把人养成废物啊?”

    大家伙气得险些哼出声,不会说话就别说。

    屯田养兵这事情,就是为了节约军费,如果给两倍粮饷,干脆直接募兵不好吗?

    如果真的这么发,好几十万人,只怕李善长那边就要哭了。

    事情到了这里,其实答桉已经呼之欲出了,屯田士兵固然能得到相当补偿,但是说到底,还是要大家伙吃苦付出。

    必须白手起家,重零开始。

    老朱缓缓站起身,经过他的一番酌量,心里头已经拿定了主意。

    “先生提出的设立学堂,减免田赋,咱都认了。这事情没错,但粮饷这一项,却是不行。不但不行,刚开始屯田,还要多交些粮食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