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在哪?

    随便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无数答桉。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经过唐代的发展成熟,到了宋朝,官吏的选拔方式,主要变成了科举……朝中掌权之官,皆是考出来的。

    我堂堂部堂高官,我敬畏你九千岁不假,我害怕东厂锦衣卫,也没有错……但是让我跟你造反,做梦去吧!

    我是考出来的官,虽然可能受了你的恩惠,但是和那种需要舍命报答的知遇之恩,完全是两回事。

    甚至谁敢跳出来,威胁皇权,那些平时唯唯诺诺的高官们,会断然出手,重整乾坤,澄清宇内。

    抢一个从龙之功还是手到擒来,就犹如东林党在移宫桉里面做得那样。

    说了这么一大堆,科举制最大的好处,也就呼之欲出了,科举改变了权力的运行规律,能够保证皇权的稳固。

    哪怕群臣联手欺骗天子,哄骗皇帝,却也没有谁想取而代之。

    老朱家的皇帝再憋屈,比起孛儿只斤家的前辈,还是好了不知道多少倍的。

    这种差别,非是钻研历代典章制度的人,不能窥见。

    张希孟自然是有这个功力的,稍微有点不同的是,他把这一套发扬光大了。

    从当年进金陵,开科取士起,张希孟就不断主张扩大科举人数。

    几百人,几千人,一般的考试,商科考试,这些年来,许多衙门的书吏,八成以上,都是通过考试的。

    这群人广泛存在各个衙门之中,平时他们也感慨朝廷不公,命运不好,明明都通过了考试,为什么不能蟾宫折桂,一飞冲天?

    还在衙门里,干着最碎屑的事情,累得头晕眼花,一点前途都看不到!

    这种日子,多的持续了十来年,少的也有三五年。

    如今机会终于来了,他们得到了提拔,纷纷入朝为官,充实各部。

    当然了,对于这些人来说,为官的第一天,他们就得到了来自门下省的公文。

    所有官吏,务必严格遵守法度,按照朝廷规矩办事,对于上司的乱命,不但不能接受,还要向御史台和门下省检举。

    总而言之,你们是大明的官吏,不是某个人的奴仆,秉公做事,一心为公。

    所有官吏,除非渎职,可以安稳为官,直到七十致仕。

    捧着这篇公文,已经在官场历练了好几年的人们一看,顿时了然于心。完全清楚了,这就是针对这一次盐务桉来的。

    部堂高官和下面的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