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关……还有许多其他的关城村镇。

    这一次通过考核的军中子弟,就有接近五百人,超过录取数量的三分之一。

    毫不夸张讲,这所北平大学堂,就是给军中子弟准备的。

    不是为了安抚谁,而是实实在在,是他们应得的。

    这些将士拿回了失陷数百年的燕云之地。

    又不辞辛劳,舍身戍边。

    说实话,历史上的大明,确实有些亏欠这些将士。

    九边重镇,百万军户,他们不要朝廷一石粮,一两银子。生生世世,前赴后继,靠着血肉之躯,保护了中原的锦绣山河。

    对于军户子弟来说,又得到了什么?

    比民户重一倍的赋税,时刻面临的生死威胁,生生世世,无法改变的命运,还有被将领奴役,沦为奴仆的悲惨境遇……甚至在开中法废掉之后,连粮食供应也出了问题,弄得许多军户不得不逃亡。

    最后干脆军户制崩溃,不得不募兵戍边。

    这就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情形。

    张希孟有权制定规则的时候,军户负担大大降低,免税,免赋,鼓励开荒,土地上限可以放宽。

    兴办学堂,准许军中子弟入学,减免学费,提供教材……当然了,这还只是读书识字,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机会,依旧要在长城戍边,多认识几个字,少认识几个字,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偏偏这时候,北平大学堂,突然冒了出来。

    朱棣嚷嚷着要建一座天下第一学堂,除了他好大喜功之外,再有就是想日后把张庶宁弄过来当山长。

    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粗糙的构想,对这些军中汉子来说,竟然是如此吸引人。

    他们的后代有了上升的通道,可以读最好的学堂,成为顶级人才。

    等他们学成之后,考科举,入朝为官,进入其他行业,成为其中翘楚。

    总而言之,孩子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身为父辈,付出最多的辛苦,也是值得了。

    或者说,这些将士不怕辛苦,怕的是没有人知道,怕的是被人忽视。

    一座学堂,一条光辉灿烂的前程,彻底暖了将士们的心。

    “好好读书!为了陛下尽忠,为大明效力!”

    将士们一声声嘱咐,伴随着学生,一路进入了北平,来到了学堂前面。

    不光是胡大海,也包括朱文正,李文忠,甚至是关铎,全都来了。

    更让人惊讶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