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号上,雷达被固定在了敌舰方位,无线电波不断提供目标的角度和姿态,早期雷达是无法自动计算速度和距离的,必须要通过不断扫描然后根据一段时间内目标在屏幕上出现的微小差距,手动计算速度和距离等参数。

    这种计算不会很准确,但对急速航行中的轻巡洋舰却没什么大碍,因为它们的炮弹从来就不需要精准射击,只要对准某个方位,然后将4门三联装主炮分别错开仰角,然后用每分钟72枚的急速,对目标进行大范围覆盖就可以了,至于最后打不打得中,需要看菩萨是不是比上帝厉害。

    火控组一边将计算好的数据报给炮塔,一边通过电报交给后面的战列舰编队和正在追捕田纳西的伙伴,引导他们在自身保持静默的情况下可以专心埋头猛追。

    谁都不知道,不知不觉间新华海军其实已经完成了最原始的信息化网络作战模式,这种模式最早出现在二战,著名电影“伦敦上空的鹰”中描述的不列颠空战中,其实就出现过利用搭载了雷达的军舰,前出海峡中线为英国空军提供先期预警引导的模式。

    随着无线电和雷达大规模装备,新华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只是他们自己还没意识到罢了。

    班长用皮带将自己固定在扶手,看着炮塔飞速自动旋转并没觉得惊讶,因为这些都是火控组控制的火炮随动系统自行完成的,等到炮口也上仰到一定角度后,他立刻开始核实火控组提供的炮击诸元是否到位,然后让开始填装弹药开火。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改进,新华已经可以将152毫米舰炮在分装情况下,让输弹机和半自动装弹机可以在0-35°之间任意角度装弹,简单说就是当目标在15000米距离内时,炮管可以直接锁死而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打完后回到零角度装弹后重新仰起开火,也就是说在此距离内,可以对目标进行全程高速覆盖炮击!

    不过在300毫米以上级别重炮上这项弹性填装技术还未能获得突破,主要是因为重炮炮弹实在是太重太大了,除非是全自动装弹机,半自动时人力有些地方还办不到。

    技术进步,已经让战舰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不再像以前炮归炮,测距归测距了,唯一遗憾是那些科学家没发明让在这种海况机动中还能站稳的办法,如果不用皮带帮助固定,说不定会就磕着碰着先光荣了。

    舰炮还在以每分钟6枚的速度如流水般打出炮弹,实际上此时炮手们完全是盲射,就连舰桥顶部的炮击指挥塔测距仪也只能看到偶尔闪现的火光,主要都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