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判断,觉得谁更厉害一些,觉得谁的作品更好,同理,诺贝尔和平奖也是一样的,自然而然,世界民众对于诺贝尔以及和平奖的关注要大得多,于是,媒体自然也对这两个奖项格外重视,该奖项每一届的得主也都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热议。

    ——这也是张烨当初执意要闯诺贝尔奖的原因,因为它比数学奖物理学奖的人气高得多。

    张烨的采访正在进行。

    中国记者兴奋道:“张老师,您是中国第十个入围诺贝尔奖最后提名的,中国亿万民众都很期待您能为国家捧回一个诺奖奖杯。”

    张烨微笑,“好。”

    中国记者振奋,“您这么有信心捧回奖杯?”

    张烨点了下头,“回头我问问他们奖杯是在哪儿做的。”

    那央视记者噗的一下喷了!

    谁让您做奖杯去啊!

    我是问您拿奖的事儿啊!

    俄国女记者立即道:“张教授,我是俄国记者,总统对您的作品赞不绝口,甚至因此开展和谈,走出了几年来最关键的一步,乃至影响到了当今世界格局,这是迄今为止任何一部作品都没有做到的事。”

    张烨笑笑,“我也听说了。”

    俄国记者道:“您觉得,您的作品到底有什么魅力?”

    美国记者也插话道:“在美国,《家的提名啊。”

    “有希望吗?”

    “不知道啊,诺奖的变数一直很大。”

    “是啊,大家都看好的,最后也不一定能拿奖,都说不好。”

    “奖你们看好谁?”

    “还是印度人机会最大。”

    “嗯,这么多届都没给班加罗尔,这一次就算是诺奖评委会,怕是也顶不住压力了,班加罗尔的作品确实有目共睹。”

    ……

    美国。

    “直播了!”

    “今天很有看头啊。”

    “这一届的诺奖名单马上就要出来了。”

    “是啊,看看谁是最大的赢家吧。”

    “这一次怕是要争得头破血流了。”

    “可惜咱们美国的那位女作家已经提前失去奖资格了。”

    “是啊,她的新书被《飘》的销量压得太狠了。”

    ……

    英国。

    “这次咱们是东道主,机会应该很大。”

    “但也不一定啊。”

    “咱们只能争一下经济学奖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