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地主豪强的利益。

    所以他们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

    取消、降低东南方向的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等。

    而这些赋税收入,本是大明王朝的国力根本、才是大明王朝国库赖以生存的存在。

    要知道,种地能够赚几个钱。

    而且那个时候还碰上了连年天灾,能够不饿死就不错了,哪还有粮食用来缴税呢。

    但是江南地方的富商们就不一样了。

    江南地区向来都是鱼米之乡,而且那边手工业发达,农业根本就不知支柱产业。

    不管是工商业还是手工业或者是矿业等,在江南地区都是极为发达的。

    并且江南地区有海上贸易,始终都能够源源不断的产生高额赋税。

    当时,江南地区的工商税和盐铁税、贸易税等税收,是大明王朝所有税收里面的大半。

    甚至可以说,富庶的江南地区养活了大明朝廷。

    而代表江南地区的东林党人士却要求朝廷减少、甚至是减免对江南地区的赋税。

    因为东林党人士要么有自己的家族在江南,要么就是和江南地区的富商相勾结。

    朝廷对江南征重税,就等于是在减少这些东林党人士们的利益。

    而一旦朝廷对江南地区减少赋税,那他们的利益就会上升。

    所以,这些东林党人士不断地向朝廷施压,以减少江南地区的赋税。

    而江南地区赋税的减少,却流进了这些东林党人士们的腰包。

    大明王朝的国库日渐空虚,到了后面甚至连军队的粮饷都发不出来。

    大明朝廷的赋税一直都是根据地方来定的。

    像西北的贫瘠地区收的税就少,而江南的富庶地区收的就多。

    但是在东林党的推动之下,江南地区收的税减少,而这部分税后就全部转嫁到了其他的贫瘠的地区了。

    其他地方本就贫瘠,甚至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朝廷拨款救济的。

    被东林党人士这么一搞,没有朝廷的拨款不说,还加重了赋税。

    本来饭都吃不饱,再加上连年重税。

    所以就直接促成了当地百姓的暴动,甚至是直接揭竿而起。

    明末的百姓暴动,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可以说是东林党人士间接给推动的。

    甚至可以说,大明朝廷的灭亡,跟正直的东林党人士是有着绝对的关系的。

    魏忠贤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