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现实。

    2000亩产业园,三四年交付都算快了。

    而且星逸智家刚起步,前期订单有限,也用不了那么多工厂。

    接下来三年,星逸智家陆续发展,工厂陆续交付,也算是恰到好处。

    “王董,毕竟是60亿的大项目,作为约束条件,星逸智家产业园要在全面交付后的四年内,也就是2016年到2019年,实现60亿的企业纳税额!”

    聂主任笑着开口:“若是达不到,差多少额度,星逸智家得补上。”

    岛城也不会干赔本的买卖。

    60亿投资,四年回本,后面星逸智家依旧每年15亿多的纳税,妥妥地一本万利,白捡了。

    这也是地方政府愿意几十亿投资,大手笔招商的初衷。

    为了政绩,为了经济,为了就业,也为了税收。

    对此,王逸没有任何意见。

    理所当然。

    只是四年60亿的纳税额度,一年就是15亿的税收。

    注意,不是总的纳税额度15亿,而是企业所得税15亿。

    实际上,纳税额度=企业所得税+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不到营收的两個点,而增值税为营收的13个点。

    严格来说,增值税是消费者向国家交的税,企业只是中间人,不能算企业税收,交给国家,地方政府也拿不到。

    剩下不到2%的所得税,才是企业所得税,才是地方政府拿得到的。

    王逸记得前世一个笑话:

    2023年华为营收7000亿左右,纳税1000亿左右,纳税比率14%左右。

    小米2023年营收2700亿左右,纳税仅为45亿左右,纳税比率1.67%左右。

    华为的营收是小米的2.59倍,纳税额度是小米的22倍,纳税比率是小米的八倍多!

    这一言论,全网弥漫,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实际上,不过是忽悠人的春秋笔法。

    究其原因,华为的一千亿纳税,是加上消费者900亿的增值税,总共1000亿。

    而小米作为上市公司,财报上的纳税额度只是企业所得税,不算350亿的增值税。

    毕竟严格来说,增值税是消费者交给国家的,当然不能算企业所得税。

    若是都加上,或者都不加,双方的纳税率都差不多,不存在八倍差距。

    都不加增值税,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