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好以后,再送到养心殿,交皇帝审阅、御览、钦定。
这一套流程下来,极大的方便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也让军机大臣的权力大增。
“雍正四年,为了彻底解决西北地区的叛乱,雍正开始积极谋划征剿准噶尔部。”
“为了保密,雍正只同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等少数人秘密商议。”
“在制定出周密的计划后,开始向西北秘密调集兵马粮饷。”
“因事属机密,办理了几年,内外臣民并不知晓国家将有用兵之举。”
“直到雍正七年,大军将发,因不得不动用民力,秘密筹办之事才浮出水面。”
“而雍正也正式宣布,在户部专门设立临时承办军务的办事机构军需房。”
“随着战局的变化,前线战事吃紧,军需房的办公地点才被移到现在的位置,机构名称也改为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
“在军机处初设时,这里只有几间比较窄的板屋,附近高大的隆宗门使得这里的光照严重不足,办公条件很差。”
“到了乾隆初年,皇帝借着修缮宫殿的机会,下令将原先的板屋改建为瓦屋,军机处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尽管办公条件有所改善,但军机处作为临时办公机构的性质却并未改变。”
“在很长时期内,军机处一直没有被列入国家的正式机构,也没有被授予正式的国家最高政务机构的名义。”
“在雍正和乾隆时期修订的记载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大清会典》中,甚至没有军机处的名字。”
“因为对于雍正皇帝来说,创立军机处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和珅:一开始的军机处异常寒酸,说出去都没人敢相信这简陋的地方就是大清的权力中枢。
军机处刚刚开始设立的时候,只有几间简陋的板屋也就算了,就连衙门的印信都没有。
直到雍正十年,根据雍正皇帝的旨意,大学士们进行商议,才确定正式颁发给军机处一颗大印,印文就是办理军机印信。
当时命令由礼部去铸造,是银制的龟钮。
一直到了乾隆初年,又重新造了一个军机处的印信,印文改成办理军机事务印记。
“公元1620年九月,在设立太子的尝试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后金的创始者努尔哈赤推出了一项重大举措。”
“努尔哈赤从自己的儿子、侄子中挑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