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做主的权利。”

    “见列强集体反对,慈禧压力山大,只好暂停了废立计划。”

    荣禄:太后糊涂啊!大清国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这个节骨眼怎么还能轻易废黜皇上呢?

    他无奈的叹了口气,那些顽固派大臣不明事理,怎么连太后也犯糊涂了。

    皇帝是大清国的象征,凝聚着天下人心。

    原本大清国就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人心惶惶,全国上下心思各异。

    要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太后再把光绪皇帝废了,那只会造成大清国更加动荡。

    连朝廷的高层都动荡不安,就更别说原本就人心思变的老百姓。

    一个弄不好,趁着大清国改换皇帝的动荡时刻,说不定全国各地会趁机爆发更大规模的百姓造反。

    “可是就在事件渐渐平息之际,北方闹起了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兴起之初,清政府的态度模棱两可。”

    “有一些官员反对义和团,比如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山东的义和团就是被袁世凯率武卫右军打的销声匿迹。”

    “但当时也有许多官员支持义和团,比如原山东巡抚玉贤。”

    “玉贤主政山东期间,纵容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在被西方各国连续抗议后被清政府免职。”

    “后来玉贤回朝述职,跟慈禧讲义和团扶清灭洋可以为朝廷所用。”

    “慈禧听说义和团打洋人,又想起当初西方各国反对他废黜光绪,心里顿时便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制衡列强的想法,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此也发生转变。”

    “1900年1月,慈禧不顾外界的反对,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

    “有了慈禧的默许,义和团在直隶地区很快就发展到了二十万之众。”

    “感觉手上有了筹码,慈禧召开王公大臣会议,在会上宣布光绪孱弱多病,上负祖宗社稷,下误黎民百姓。”

    “决定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楚大阿哥,并计划于1月31日举行光绪的退位仪式。”

    “见慈禧又要废除光绪,各国公使随即再次强烈反对。”

    “端郡王载漪担心慈禧打退堂鼓,煮熟的鸭子又要飞。”

    “立即跑去跟慈禧说,洋人嚣张气焰不可长,咱有二十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正好可以利用他们驱逐洋人恢复旧制。”

    “为了让慈禧下定决心,端郡王载漪当时还勾结李连英。”

    “找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