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离席出去,于是庞统就退席而出。”

    “很快,刘备感到后悔,又请庞统回来。”

    “庞统回到原位,并不理睬刘备,只管像开始那样吃喝。”

    “刘备就问他,刚才的谈论,算是谁的过失。”

    “庞统回答,是他们君臣都有错。”

    “刘备听后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朱棣:庞统给刘备献上中下三条密计取益州,最好的选择是中策,而不是上策。

    刘备之所以没有选择上策,而是选择中策,原因也很简单。

    刘备劳师动众,带着部队千里迢迢从荆州进入益州,目的就是想占据益州。

    所以要是让刘备毫无所得,两手空空就退回白帝城,然后在慢慢策划进取益州的办法。

    这个下策,刘备当然不能采纳,也不愿意采纳。

    而刘备在上策和中策之间,之所以最终选择了中策。

    是因为在刘备看来,庞统的上策其实是虚的,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

    在上策中,庞统让刘备暗中挑选精兵,这容易做到。

    但刘备当时能挑选出多少精兵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刘备入蜀时,带了一万兵力。

    入蜀后,刘璋又给了刘备一些兵力。

    两者合在一起也不到三万,所以能选出的精兵少之又少。

    其二,成都是刘璋的治所所在地,驻屯有大量的兵力。

    即便是后来在刘璋部下不断向刘备投降的情况下,成都城内仍然还有三万守军。

    在庞统建议刘备挑选精兵直取成都时,到底要挑选多少精兵才能成功拿下成都,这也是一个问题。

    挑选的精兵少了,带个一两千人去,就想拿下成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如果挑选的精兵多了,带领着数万人浩浩荡荡前往成都,沿途的刘璋部下肯定会察觉。

    如此一来,就无法实现庞统所说的乘其不备的作战效果。

    还有第三点原因,那就是庞统的上策,师出无名。

    刘备带兵入蜀,刘璋不仅下令沿途郡县好生招待,给钱给粮。

    还亲自从成都跑到涪县迎接,与刘备一起欢宴百余日。

    又是给刘备增兵,又是拨给刘备大量军用物资,对刘备可谓仁至义尽。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去攻打汉中张鲁也就罢了。

    若在此时还要调转枪头突然袭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