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都督李寿因贪污犯罪。”
“李世民认为瀛州刺史文武全才,廉洁奉公,便征召入朝,命令镇抚交趾郡。”
“瀛州刺史原本同意了,不久又后悔,以旧病复发推辞。”
“李世民让杜如晦传旨于瀛州刺史望他诺守信用,但瀛州刺史执意辞退。”
“李世民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瀛州刺史仍拒不从命。”
“李世民勃然大怒,倘若天子不能发号施令,如何治理国家。”
“便下令将瀛州刺史斩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后悔。”
李治:多亏了魏征的直言纳谏,父皇才能够幡然醒悟,为大臣平冤昭雪。
因为瀛州刺史卢祖尚不愿意上任,父皇一气之下就处死了卢祖尚。
这一举动确实是父皇的过错,还是魏征巧妙的指出了这一点,让父皇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父皇处死卢祖尚之后,没过多久就与魏征议论齐文宣帝的为人。
魏征给父皇讲了齐文宣帝的一个故事,这才让父皇明白错杀了瀛州刺史卢祖尚。
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与他人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
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不肯赴任,宰相把这件事上奏了文宣帝。
文宣帝听完后大怒,把魏恺召入宫中大加责备。
但魏恺辩解自己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才不愿意赴任。
齐文宣帝听完后认为魏恺讲得有道理,就没有责怪魏恺。
父皇也正是听完魏征讲的这个故事,这才意识到卢祖尚虽然缺少做大臣的道义,但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
最后,意识到过错的父皇下令恢复了卢祖尚子孙的门荫。
“贞观三年,魏征升任秘书监,开始参与朝政。”
“魏征见丧乱之后,图籍散失,制度法令纷乱繁杂,便奏报朝廷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
“数年后,秘书府中的图籍,精要完备。”
“当时高昌王入朝,西域各国都想趁此派遣使者进献贡品。”
“魏征根据历史经验分析,谏言称各国使臣众多会导致耗费大量的国力资财。”
“李世民听完之后,也觉得有道理,采纳了魏征的建议。”
“贞观四年,濮州刺史因贪污被解除职务,上表陈情曾是秦王府僚,希望
“李世民认为瀛州刺史文武全才,廉洁奉公,便征召入朝,命令镇抚交趾郡。”
“瀛州刺史原本同意了,不久又后悔,以旧病复发推辞。”
“李世民让杜如晦传旨于瀛州刺史望他诺守信用,但瀛州刺史执意辞退。”
“李世民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瀛州刺史仍拒不从命。”
“李世民勃然大怒,倘若天子不能发号施令,如何治理国家。”
“便下令将瀛州刺史斩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后悔。”
李治:多亏了魏征的直言纳谏,父皇才能够幡然醒悟,为大臣平冤昭雪。
因为瀛州刺史卢祖尚不愿意上任,父皇一气之下就处死了卢祖尚。
这一举动确实是父皇的过错,还是魏征巧妙的指出了这一点,让父皇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父皇处死卢祖尚之后,没过多久就与魏征议论齐文宣帝的为人。
魏征给父皇讲了齐文宣帝的一个故事,这才让父皇明白错杀了瀛州刺史卢祖尚。
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与他人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
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不肯赴任,宰相把这件事上奏了文宣帝。
文宣帝听完后大怒,把魏恺召入宫中大加责备。
但魏恺辩解自己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才不愿意赴任。
齐文宣帝听完后认为魏恺讲得有道理,就没有责怪魏恺。
父皇也正是听完魏征讲的这个故事,这才意识到卢祖尚虽然缺少做大臣的道义,但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
最后,意识到过错的父皇下令恢复了卢祖尚子孙的门荫。
“贞观三年,魏征升任秘书监,开始参与朝政。”
“魏征见丧乱之后,图籍散失,制度法令纷乱繁杂,便奏报朝廷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
“数年后,秘书府中的图籍,精要完备。”
“当时高昌王入朝,西域各国都想趁此派遣使者进献贡品。”
“魏征根据历史经验分析,谏言称各国使臣众多会导致耗费大量的国力资财。”
“李世民听完之后,也觉得有道理,采纳了魏征的建议。”
“贞观四年,濮州刺史因贪污被解除职务,上表陈情曾是秦王府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