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征用京城附近百姓马匹,百姓不堪重负。”

    “沈括认为北方人善于骑马作战,而我们则擅长强弩,不能舍自己的长处去勉强做不擅长的事。”

    “沈括改革考核强弩的标准,将射出距离远近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为考核指标。”

    “类似这样既减轻百姓负担,又有成效的合理化建议有三十多项,皇帝都一一采纳了。”

    “次年,沈括升职三司使,三司使即为国家最高财政长官。”

    “王安石为变法专设了三司条例司,该机构掌管新法的制定和颁布,是以财政为中心的变法活动的总枢纽。”

    王安石:沈括是个小人,不可亲近。

    他被皇上任命为参知政事,住持变法大计。

    此时的他权势熏天,沈括有心依附,便大肆鼓吹新法之好。

    起初,他相当器重沈括的才能。

    但是很快就发现沈括巧言谄媚,不是正人君子所为。

    之后皇上有意委任沈括来主持保甲法的施行,但被他直接排除在变法核心层之外。

    不过后面朝中掣肘变法的势力很大,他也急需延揽人才。

    对于沈括这样一个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人,他决定用其所长。

    事实证明,他的这一策略非常正确。

    他让沈括负责汴河水利,沈括表现得很好。

    汴河水利工程包括疏浚和淤田两大部分,其中淤田是将黄河淤泥覆盖在两岸盐碱地上,使之变为良田。

    沈括亲自勘察汴河两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首创分层筑堰新技术。

    筑成台阶形堤堰,引水灌注入内,淤田一万七千多顷变为良田。

    对于沈括此人,他是非常惋惜的。

    明明才华无可挑剔,但德行方面却令人不齿。

    他只希望沈括听完主播所说的,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从而改过自新。

    如此一来,他的变法集团也能增添一员大将。

    “熙宁八年,辽国派使臣萧禧谈判河东一带地界划分,声称一定要达到目的。”

    “宋神宗派沈括出使辽国,沈括出发前到枢密院查阅档案。”

    “找到以往两国缔约边境的文件,指定是以古长城为界。”

    “辽使萧禧提出要求的地界在宋地一方,距长城有三十多里。”

    “沈括据此向皇帝做了奏报,宋神宗开天章阁召见沈括,说幸亏有沈括,否则那些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