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半天也没看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来。

    本来就凭御史的政治素养,加上宋神宗的欣赏,苏轼也就没什么大事。

    但沈括忽然意识到还有人要搞苏轼,于是自告奋勇琢磨苏轼的那首诗。

    皇天不负有心人,沈括真就琢磨出来了。

    按照沈括所说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这两句诗是在隐刺皇帝。

    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哪里有这样的臣子。

    沈括这一搞,御史跳了出来,把苏轼的《杭州纪事诗》曲解得神鬼共怒。

    比如诗句“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御史认定苏轼是在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简直一塌糊涂。

    诗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御史认定苏轼是在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最终,御史认定苏轼不仅与新政对着干。

    而且讥讽皇上,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宋神宗在这样的证据面前,没有任何理由袒护苏轼。

    于是,苏轼被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

    这样,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一百多首诗词的文字狱大案拉开帷幕。

    宋朝的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于是这起案件又被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后,沈括的名声臭了,从此彻底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台。

    “沈括查访两浙时,发现了新法执行中有伤害普通自耕农等弊端。”

    “在三司使任上时,沈括上疏详述了新法的一些弊端,提出差役法和免役法的折中方案。”

    “因王安石于熙宁九年十月辞去宰相,而沈括的上疏在十一月份,由此给人落下反复小人的话柄。”

    “宰相吴充是保守派,问沈括免役法既然好,老百姓为何一直诋毁和反对它。”

    “沈括就说新法在施行中的确有一些弊端,于是被御史弹劾说是对役法的言行前后反复。”

    “沈括就被罢免了三司使,改任延州知州。”

    “到延州后,沈括亲自酌酒,令百姓中的清白子弟比赛骑马射箭,奖励能力超群者。”

    “百姓们激动喜悦,争相前往唯恐错过比赛。”

    “沈括又挑选能射穿箭靶、飞身上车的人千余名,将这些人都补充到中军,延州军队的声威一下就超过了其他州府。”

    “京城禁军被派往边境驻防,朝廷赏赐他们两次却没有赏赐地方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