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同时认为,孔子一些言论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属于亡国之言。

    荀子:孔子是集大成的圣人,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他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自然给予孔子高度的评价。

    他对孔子的推崇,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孔子是当时的大儒,即便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王公大臣也无法与之争名。

    老子:孔子是我遇到的最有智慧的贤人。

    他虽然是周王朝的柱下史,不是什么大官,但他的学问与知识却广受人们的称赞。

    也正因如此,孔子专门前来拜访他。

    这次拜访,他和孔子进行了一番对话,并在分离的时候给孔子一些临别赠言。

    他听说富贵的人会送钱财给别人,而知仁义的人只送给别人有益的赠言。

    他不是富贵的人,人们都说他是一个仁义之人,所以他从仁义之人的角度送了孔子赠言。

    第一,不要以为自己聪明,就喜欢议论别人。

    第二,不要以为自己知识广博,又善于辩论,就揭发别人的短处。

    第三,作为父亲的儿子,不要只顾着自己的想法,作为国君的大臣,也不要只顾着自己的想法。

    能做到这三条,就不会危害别人,也不会使自己受害。

    除此之外,他还对孔子说了道家关于人生与社会的见解,让孔子受益匪浅。

    刘彻:在经历了早期的黄老之术思想统治后,朕采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将孔子的地位拔高。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董仲舒将孔子塑造为先知,将其形象神圣化。

    甚至董仲舒将孔子作《春秋》的动机解释为受命于天,传达天意,进而将孔子定义为有圣人之实而无帝王之名的素王。

    对于董仲舒的这些做法,他是非常赞成的。

    孔子的社会影响力极大,用来治国理政再好不过。

    秦朝虽然推行以吏为师,以严刑峻法治国的理念,但孔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依旧很高。

    当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扶苏就说过诸生皆诵法孔子,害怕秦始皇用严刑峻法惩罚儒生会导致天下不安。

    由此可见,孔子当时的社会影响力非同凡响。

    “春秋时期权臣掌权,孔子对于这种礼崩乐坏的情况十分愤怒。”

    “鲁定公六年,鲁国权臣季桓子家臣阳虎执政。”

    “孔子怒斥为陪臣掌控国家,因而退出鲁国政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