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门徒。

    他不仅毕生都以孔子为人生榜样,就连生活经历与孔子也非常相似。

    比如他们两人都长期开门授徒,宣扬儒家学说。

    君子有三乐,其一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这种教育人才的快乐,就是拿天子之位都不换。

    在从政方面,他也和孔子一样。

    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够施行仁政,恢复王道。

    因此,从四十岁起,他也开始了周游列国之路。

    “孟子赶上了好时代,当时诸子百家争鸣。”

    “儒、墨、道、名、法、农等各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

    “他们往来于各诸侯国间,名气大、待遇高。”

    “还常常受到国君的接见,有的还能得个高官做做。”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孟子开始了他的政治理想推销之路。”

    “他去过齐国、魏国、宋国等很多国家,历时二十多年,见过很多国君。”

    “孟子晚年时来到魏国,向魏惠王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魏惠王年轻的时候,干得还不错。”

    “魏国在魏惠王的领导下,曾经打败过韩、赵、宋三国,迫使三国来朝拜。”

    “魏惠王还是各路诸侯中第一个称王的,率领诸侯朝见过周天子。”

    “不过,到了晚年,魏惠王就每况愈下了。”

    “魏国东败于齐国,太子都牺牲了。”

    “西边又割让给了秦国七百里土地,为了避风头,不得不把都城迁到了离秦国远一些的大梁。”

    “南边又被楚国抢去了八个城池,这实在是奇耻大辱。”

    “所以,孟子来魏国时,魏惠王询问孟子有没有什么富国强兵的好办法。”

    “孟子很不高兴,直言不讳的指责魏惠王何必说利呢?”

    “并且明确指出,上上下下都相互争着要牟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牟利确实是一些祸乱的开始,孟子给出的药方只有仁义罢了。”

    “当然,孟子并不是不要功利,而是反对一开始就谈利益。”

    “魏惠王听了孟子所说的,觉得很委屈,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已经很讲仁义了。”

    “比如,河内遭了饥荒,他就把一部分百姓迁到了河东,还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饥荒的时候,也是按同样的法子办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