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见多识广。

    蒲松龄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他的才华却被一些人相中。

    正因为他有才华,曾做过知县的幕宾。

    期间多次视察民情,治理河道,也经历过官场上的生活。

    蒲松龄一生都在农村生活,也因为混迹于官场,听到了很多传闻,也感受到官场的黑暗。

    如果没有蒲松龄这些经历,恐怕他的《聊斋志异》也难达到一种意境。

    其四,亲情遭遇。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记载了很多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

    有人说蒲松龄还有一个追求的女人,或者还有一个小妾。

    很多人认为蒲松龄也是自由恋爱的,其实蒲松龄并没有自由恋爱也没有小妾。

    但蒲松龄却有一亲妹,嫁了一个吃喝嫖赌的妹夫。

    而蒲家又无权势,根本照顾不了妹妹。

    后来妹妹求助蒲松龄,蒲松龄也无能为力,只得把妹妹的遭遇写到自己的中。

    “康熙十八年,蒲松龄应聘到淄川县西铺村毕家坐馆。”

    “毕家为当地名门望族,馆东毕际有早年曾担任南通知州,后罢官归家。”

    “因毕际有的六七个孙儿将要开蒙,又要处理往来应酬文字,便经人介绍看中蒲松龄。”

    “蒲松龄进入毕家后,为幼童开蒙,教授四书及八股文。”

    “又代毕际有草拟书札、贺词、祭文等文字,没有辜负毕际有的期望。”

    “闲暇之余蒲松龄陪同毕际有清谈,因此两人主宾相处融洽,蒲松龄受到毕际有的器重。”

    “因毕际有性格宽厚,饮食居住条件良好,又有丰富的藏书。”

    “蒲松龄生活安定下来,得到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

    “毕际有比较开明,不反对蒲松龄创作狐鬼,还主动为蒲松龄提供素材。”

    “因毕际有对《聊斋志异》感兴趣,毕氏族人争相借阅《聊斋志异》稿本。”

    “蒲松龄创作新作,他们也能先睹为快。”

    “毕家幼童放学后,经常与蒲松龄论学、聊天,讲述狐鬼故事。”

    “蒲松龄进入毕际有家坐馆后备受器重,外加此前淄川两大缙绅名家唐梦赉与高珩对蒲松龄的赏识。”

    “使蒲松龄成为当地秀才中的名士,县里官员都对其尊敬起来。”

    “康熙二十年,知县汪如龙邀请蒲松龄前往县衙做客,蒲松龄秉持秀才不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