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特点之一是两国开战,三方参与。

    既有大量的军事活动,又有大量的外交活动,将三国时期的主要谋臣战将都引入这些活动之中。

    特点之二是推进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以斗智伐谋为主,而不是以交锋为主。

    作品中大量描写和记叙的是文战,而不是武战。

    特点之三是时代特征,赤壁大战之前是军阀混战。

    赤壁之战一把火,烧出了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格局。

    特点之四是地理特征,曹操与孙权中间横着一条长江。

    于是作战双方,都围绕这一条大江大做文章。

    这条大江的阴晴变化,时刻都影响着作战双方的战略战术。

    特点之五是多重矛盾相互交叉,既有敌我之间的矛盾,如曹操要灭孙权。

    又有盟军内部的矛盾,如周瑜要杀诸葛亮。

    既有明枪,又有暗箭。

    既有结盟,又有背叛。

    既有正义的伸张,又有阴谋的破灭。

    特点之六是矛盾斗争的结果出人意料,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最强者败,最弱者胜。

    兵最多者败得最惨,兵最少者获利最大。

    《三国演义》能将战争描绘的惟妙惟肖,某种程度上也与罗贯中的早年经历有关。

    甚至可以说,罗贯中也爱好军事,且擅长军事。

    早年在张士诚帐下为幕僚时,就曾频频献妙计,帮助张士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由此可以说,罗贯中还有一个军事梦。

    通过对于各场战争栩栩如生的描绘,来表达自己能够做到运筹帷幄于帐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虽然略显浪漫,却也将罗贯中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的十分真切。

    “罗贯中浪迹天涯期间,遇到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

    “罗贯中非常认可写书劝世的主张便拜其为师,自此开始学习写书的生涯。”

    “张士诚起义成功后,曾要求施耐庵作自己的幕僚。”

    “在施耐庵的帮助下,张士诚打了许多大胜仗,奠定与朱元璋、陈友谅三足鼎立的基础。”

    “张士诚并不是一个明主,成功后开始居功自傲,贪图享乐。”

    “看着这样一个人并不是明主,施耐庵灰心丧志离开官场隐居写书,所以《水浒传》的梁山多少与张士诚有关。”

    “随着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