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以刘备、曹操、孙权三方的争霸为主线。”

    “以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的智谋为辅线,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百姓的痛苦和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创作《三国演义》时,罗贯中主要参考《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两部史书,但也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评价。”

    “比如对三国时期各方势力进行描绘时,对刘备一方有着明显的倾向和偏爱。”

    “对曹操和司马懿的魏国,表现出极大的厌恶和批判。”

    “对孙权和周瑜的吴国,表现出一定的尊重和理解。”

    “尤其是对刘备和诸葛亮的相互成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赞扬。”

    “其实这何尝不是罗贯中自己心声,多么想遇到自己的伯乐成就一番事业,但却遇到张士诚这样扶不起的主子。”

    “罗贯中的三国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现实,写的又何尝不是自己。”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在政治斗争中不但抉择。”

    “《三国演义》一书就是他的现实遭遇,同时也是自己的失误与悲哀。”

    “所以说罗贯中写书很厉害,轮到自己时却选错阵营。”

    “并不是因为智慧不行,而是因为没有遇到伯乐。”

    “《三国演义》很多内容都在刻画诸葛亮与刘备,而诸葛亮何尝不是罗贯中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公元1385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逝世。”

    吴承恩:罗贯中之所以尊刘贬曹,只因为他一心向往正统。

    要知道,元末明初也是一个正统与蛮夷激烈较量的时代。

    元灭宋得以统治中国,可汉人历来从内心深处对于蒙古族的蛮夷统治极度不满,希望早日恢复正统,罗贯中自然也不例外。

    元朝的统治,前后不到两百年。

    在其统治期间,暴乱和起义不断,元朝几乎不得安生。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重要一点就是实现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