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二人的结局却完全不同。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的关系日益改善。

    两国之间商业贸易日益频繁,为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

    同时松赞干布倾慕中原文化已久,于是便借着和亲的机会引进史书典籍进入西藏,并命令贵族子弟学习中原文化。

    文成公主本人也是饱读诗书,博学多能。

    她以儒墨两家思想开化吐蕃,倡导和平,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

    她亲自教授妇女们养蚕抽丝及刺绣女工,亲自教授师傅们汉字书法以及绘画,又以师傅之手广招学徒将汉文化传遍吐蕃。

    同时,她在入藏时带来了一座释迦牟尼佛像及三百六十部佛经。

    在入藏后她深受藏族佛教的熏陶,并开始将其与中原佛教相结合,使佛教焕发全新的面貌。

    文成公主还虚心学习藏族语言,在学有所成后与松赞干布一起翻译藏族佛经。

    并将大量藏族佛经译本传回中原地区,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的佛教发展。

    文成公主对佛教发展的巨大贡献,使其在藏传佛教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菩萨的化身。

    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以王后的身份继续在吐蕃生活达三十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

    文成公主病逝后,吐蕃族人民感其恩遇,特为其建造文成公主庙以示纪念。

    相比之下,在汉朝时同样是前去和亲的王昭君就没那么幸运了。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

    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胡俗王昭君必须改嫁呼韩邪单于的长子。

    王昭君不能接受,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

    但成帝令她遵从胡俗,王昭君只得下嫁,最后郁郁而终。

    文成公主与王昭君都是和亲,但二人的待遇和结局却完全不同。

    之所以如此,是有原因的。

    其一,所属朝代国力的不同。

    文成公主所属的唐朝正值李世民贞观之治时期,国力非常强盛,中原地区外的各邦都争先恐后想与唐朝结交。

    所以文成公主对他们而言,是能保住他们和平的守护神,更是与中原实现对话沟通的桥梁。

    再者,倘若文成公主在吐蕃所受待遇不好,唐朝皇室定会对吐蕃追责,而吐蕃的实力又不足以抵挡唐朝的进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