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地改变这种惨无人道的宫斗局面。

    献文帝即位之前,其母李氏已被常太后处死。

    冯氏成为太后没有遇到什么挑战,便暂时停止了残酷的宫斗。

    后宫中没有掀起例行的杀伐贬斥,李氏族人也没有受到什么迫害,李氏之父李惠能够安然做官。

    冤冤相报何时了,结束宫斗是利人利己的好事。

    冯氏能有这样的见识,主要得益于她的出身。

    冯氏是十六国时代小国北燕的皇族,北燕源出慕容氏后燕。

    慕容氏在五胡中汉化较早、程度较深,冯氏北燕也是一个基本实现汉化的小国。

    冯氏自幼在汉化政权中耳濡目染,思维视野相对较高。

    后宫斗争虽仍无法避免,但她能准确地抓住主要矛盾,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争夺外朝控制权上。

    这无疑极大降低了宫廷斗争的烈度,缓和了尖锐的内部矛盾。

    政治风气的改变,从大势上看取决于整个统治集团的演化趋势。

    但个别杰出人物的突出贡献,会为风气转变带来极大加速。

    “470年秋天,相州刺史李因罪被告发,他是李奕的兄长李敷的好友。”

    “刺史为了自保自陈李敷隐罪二三十条,献文帝借机下令将李敷兄弟打入死牢。”

    “470年冬天,李奕与哥哥李敷、堂兄弟李显德等人同时被杀。”

    “因刺史李告发有功,献文帝后来又把李擢为尚书参决国政。”

    “李奕死后,冯太后对此事并不满意。”

    “471年八月,献文帝迫于太后,禅位给不满五岁的太子拓跋宏。”

    “太子拓跋宏即位,即孝文帝,献文帝十八岁便做了太上皇。”

    “太上皇移居崇光宫,多次亲率兵将南讨柔然取得大胜。”

    “475年冬十月,太上皇在平城北郊举行大阅仪式。”

    “476年六月,太上皇拓跋弘崩于平城永安殿,年仅二十三岁。”

    “冯太后足智多谋,猜疑且残忍,做决定在顷刻间,对手下的人恩威兼施。”

    “献文帝死后,冯太后再掌朝纲。”

    “冯太后先是将当初诬死李奕的李诛杀,另对贪赃不法者处以极刑。”

    “而为官清正廉洁者,冯太后则是表彰和赏赐,还安抚笼络没有明显政治野心的人。”

    “献文帝的亲信任内三郎的娄提,曾因献文帝被害拔刀自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