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暴病,撒手人寰。”

    “两年之后,天下乱象迫近苏州。”

    “母女二人却发现,绣庄已经被奸诈伙计掏空。”

    “白氏又气又急,病倒在床。”

    “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十五岁的董白身上。”

    “而从小随母亲隐居世外的董白已养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不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

    “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了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改名小宛。”

    “不久之后,又回到苏州半塘,高张艳帜。”

    “董小宛秀丽的容貌,超尘脱俗的气质使她很快名震秦淮。”

    “她不得不屈意卖笑,但她难掩清高。”

    “虽然有些纨绔子弟感到不满,倒有些文人雅士颇为称许她的气节。”

    “有一种客人,虽然上了年纪,但他们既有闲情,又有足够的财力。”

    “喜好带上个中意的青楼女子游山逛水,享受自然风情而,而董小宛也乐在其中。”

    “数年时间,董小宛托身风月,留连山水。”

    “在自然好景的熏陶之下,容貌秀丽的董小宛更多了超尘脱俗的气质。”

    “十六岁时,董小宛已是芳名鹊起。”

    “而且她天资巧慧,自幼学得家传刺绣之法,在秦淮河上有针神曲圣之称。”

    “因此她与柳如是、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占尽了江南芳华。”

    李师师:董小宛似秦淮河上的水莲花一枝独秀,她的特立独行早在秦淮河的繁华锦绣里名闻遐迩。

    自古江南多才女,在水乡的孕育之中。

    诗情画意的生活每天都如同美妙的画卷,让人置身其中难以忘怀。

    而董小宛,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独具魅力的江南水乡之中。

    她的母亲白氏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外祖父曾高中秀才,但也成为他仕途的终点。

    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他将毕生所学的满腹经纶都传授给了自己的独生女儿白氏。

    白氏也没有让他失望,逐渐成长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后来嫁给了董家绣庄的公子,婚后夫妻俩琴瑟和鸣,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儿。

    白氏为其取名为董白,号青莲,寄希望于她如青莲一般从尘世的淤泥之中遗世而独立。

    董家是苏州当地有名的世家,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