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声,苏轼心如刀绞。

    此后,他们再也没有生育过孩子。

    黄州并不是苏轼仕途的终点,却成为跳板。

    元丰八年,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

    对苏轼,高太后印象一直不错,她主政后将苏轼调回了东京。

    苏轼成了起居舍人,备受信任。

    都城是最繁华的,与偏僻的黄州大不一样。

    从家出门不到百米,都是绸缎庄、珠宝店,一片繁华。

    突如其来的好生活,极易让人迷失,还好朝云没有。

    高太后去世,新党再度执政。

    苏轼被视为旧党,一纸贬书,将苏轼送到了惠州。

    岭南是未开化之地,瘴气多,气候不好,是实实在在的苦地。

    不能连累儿辈,苏轼决定只带儿子苏过前去惠州。

    姬妾没有与主家同患难的义务,苏轼将姬妾们一一安排,遣散了出去。

    唯有朝云,毅然决定随侍苏轼,前往蛮荒的惠州。

    她不肯在这患难之际,弃苏轼于不顾。

    此时,苏轼已经57岁了,朝云31岁。

    苏轼太感动了,人生暮年,有人愿意陪他颠沛流离,谁人不感激呢?

    苏轼想起了白居易的小妾——小蛮。

    白居易年迈时,身体病重,将小妾小蛮和樊素遣走。

    而如今,朝云却不离不弃,苏轼觉得自己比白居易幸运。

    “跟着主公长途跋涉,到了惠州,眼看着倔强的主公。”

    “虽然从不流露颓丧,然而今非昔比的家境,一一落在她聪明的眼里,都使她发生不忍的伤感。”

    “一向是活泼好事、心胸开朗的朝云,慢慢地变得多愁善感起来。”

    “到惠州来的第二年秋天,户外落叶萧萧,景色凄迷。”

    “苏轼与朝云闲坐一处,觉得心里沉闷,便命置酒,央她唱一阕歌词。”

    “朝云站起来,亮一亮喉咙,却一个字的声音也唱不出来,愣在那里。”

    “苏轼过来问她是怎么了,她却低下头来,泪落如雨。”

    “苏轼百般抚慰,问她何事。”

    “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那两句。”

    “苏轼佯作大笑,正悲秋,怎么你却伤起春来了呢?”

    “苏轼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事后追忆,这是朝云死亡的先兆。”

    “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