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妻子王氏,去世了。”

    “王氏几年前入陶渊明家,那时候陶家破败不堪。”

    “可是王氏凭着对陶渊明的爱,还有古代女子的顺从,和陶渊明唇齿相依,不离不弃。”

    “她包揽家务,照顾家中所有人。”

    “学着村里农妇的样子,下地种田。”

    “妻子的死去,对陶渊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看着年幼的孩子,看着年老的母亲,陶渊明又能怎样。”

    “在那样的乱世,生活本来就是一种罪过。”

    “没办法,他只能重新出去做官。”

    “在出去做官之前,他续娶了翟氏。”

    “毕竟家中的孩子还需要有人照顾,老母也需要有人照顾。”

    “其实,他并不讨厌做官,只是他讨厌那种在官场之中,要低头做人,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

    “陶渊明是很自我的人,他将自己的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听说桓玄不错,有志向,可以干一番事业。”

    “恰好当时,孙恩叛乱,陶渊明就想跟随桓玄,上书评定叛乱。”

    “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治国平天下。”

    “但是不久,陶渊明发现,桓玄野心很大。”

    “他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平天下,平叛乱。”

    “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是匡扶天下,而不是夺取天下。”

    “他找了一个理由,辞官回家了。”

    “这一辞官,又在家呆了两年,后来桓玄起兵叛乱,被刘裕平定。”

    “一番折腾,事无所成,可是年纪毕竟一大把了。”

    “陶渊明的中年危机也来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张着嘴,嗷嗷待哺。”

    “要是种地能吃饱,能安居,陶渊明也就不用出去了。”

    “生计所迫的陶渊明,在隆安四年初,奉使入都。”

    “一年后,陶母亡,渊明回家居丧,三年丁忧期满。”

    “陶渊明怀着四十无闻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此时的他,身在做官,心里念着的却是他的田园。”

    “旅居官场许久,从第一次出仕到如今,已经过了十来年了。”

    “他早已看透了官场生活,实在无心留恋。”

    “幸好陶渊明比较豁达,否则大概是承受不住,非得抑郁不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