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局势。

    得知桓玄叛军被刘裕打败,欢欢喜喜地跑去刘裕那里,献计献策营救被桓玄挟持的皇帝。

    皇帝被救后,陶渊明自认为立下大功。

    论功行赏时却只得了个参谋的职务,不由得十分气闷。

    但还是抱着极大的希望走马上任,他希望能够得到刘裕的赏识。

    可惜官场争斗远比他想象的残酷,每天都过得非常抑郁。

    结果只做了几个月的官,再次提交辞职报告。

    仅仅过了一年,陶渊明又因为生活窘迫第四次入仕。

    这次他选择投靠刘敬宣,没多久,刘敬宣和刘裕的矛盾加剧。

    陶渊明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再次被迫辞职。

    辞官后没了收入,一家老小面临断粮的绝境。

    陶渊明万般无奈,在祖父的举荐下担任彭泽县令。

    可惜这次又遭到沉重打击,仅做了两个多月的官。

    从此以后,陶渊明对做官失望透顶。

    再也没有踏足官场,就守着他那一亩三分地度日。

    最终在六十三岁这年,带着无尽的不甘与没落缓缓地闭上了眼。

    陶渊明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在官场沉沦多年,失望多年,最后无奈发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呐喊。

    可惜现实逼人,生活的压力,孩子们的不作为。

    都令他焦头烂额,最后只能在入仕和归隐之间反复横跳。

    这也说明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处理不好,生活会很糟糕。

    “这一走之后,此生再没有进入官场。”

    “那一年,他四十一岁,多年来在官场上奔波,早已让他心声厌倦。”

    “那时候,他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心,看透了生活。”

    “这一次,种地的态度终于坚定了。”

    “这一次回家之后,他对仕途再也没什么念想了,不是失望,只是真的厌倦了。”

    “从第一次做官,到最后一次做官,已经十二年了。”

    “十二年里,他一直在矛盾,一直在挣扎,现在他终于明白了。”

    “回家之后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至少是自己喜欢的。”

    “他很努力种地,每天早出晚归,偏偏野草比豆苗还茂盛。”

    “不过渊明自得其乐,一边写诗,一边种地,还一边教育儿子。”

    “总之岁月漫长,值得等待,有时候种地累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