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杨炯的这类诗,题材和空间较广,见到景物联想起历史人物、事件。

    从而咏叹历史、感慨兴衰、寄托哀思等,屡有千古佳句。

    与澎湃的边塞诗相比,这类诗更显沉郁。

    因为长期身居小官职,见景生情,抒发愤懑不平气。

    酬答唱和诗,能够体现出杨炯宴饮交游的生活,这类诗现存十首。

    因身份、地位和场景不同,辞藻使用也有所差异化。

    总体来说,这类诗辞藻较为典丽,某种程度下改善了拙实古朴的刻板僵化风格,风格更加灵活和欢悦。

    再有,虽然题材以宴会上之作为主,但内涵与情感依然可以窥探出杨炯奋然进取的用世精神。

    虽然存世只有三十余首诗,但杨炯的诗是具备很大成就。

    他的诗刚健豪迈,一扫当时纤弱文风。

    他的诗又涵盖直飞冲天的理想,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清晰可见。

    他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其边塞诗是文人墨客在一个积极进取、对外扩张的背景下,共同心理情怀的体现。

    他的诗内容触碰到市井,让题材更加阔达,内容可以让百姓所接受,给人亲切之感。

    总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诗具有革新意识,对李唐诗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诗以豪迈著称,用心去体会,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真性情。

    “心中的不满与怨愤又无法倾诉,只能够写在文章中,所以他创作了一篇《浑天赋》。”

    “字里行间中,都透露着他的不平与愤懑,只能够用观星象的方式来思考人生。”

    “尽管他在朝廷中不被重视,但是他心中却也装着远大志向。”

    “在他30多岁的时候,唐朝的边境总是有吐蕃、突厥等异族侵犯,边关一直传来急报。”

    “他也有着爱国激情,只可惜他是一介书生。”

    “不能像那些出征将士一样,前往边塞奋勇杀敌。”

    “所以便写下了一首以乐府旧题为名得《从军行》,全诗仅有40个字。”

    “但是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却打响了了唐朝边塞诗的第一枪。”

    “杨炯虽然是一个远在京城的文人,却有着不属于将士的豪情壮志。”

    “在校书郎的位置上坐了5年之久,他终于有了升官的机会。”

    “公元681年的时候,他以一篇冕服制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