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盈川县令。”

    “虽然只是一个七品官职,但是也能抵去他多年心中不得志的情绪。”

    “或许是他已经在这几年的官海沉浮中看开了,不再纠结于官职大小,也不再深陷于朝廷纠纷之中。”

    “现在的他更想为百姓做一些实事,所以当他在盈川上任以后,对于这份工作,他恪尽职守。”

    “每年农历6月都会亲自到附近的村庄巡视,一直很受当地百姓爱戴。”

    “据说他去过的地方,每年粮食都会迎来大丰收,所到之处也无蝗虫灾害。”

    “虽说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是足以说明百姓对这位父母官的真心爱戴,最后他也在这个职位上逝世。”

    “他去世以后,当地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堂,而且每年还有专门的祭祀仪式。”

    “他的一生相较于其他四人,似乎过得有些太过于平淡了。”

    “终身不得赏识,仕途也从来没有平步青云过,诗文成就更是比不上其他三人。”

    “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中,他却获得了百姓的拥戴,至今还有人在感恩他的功德。”

    辛弃疾:初唐四杰杨炯,11岁当皇帝顾问、42岁跳井,一生就是一句诗。

    杨炯出生在华州华阴,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人家。

    因受到家学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文采出众,从小就是学霸。

    9岁时便一举通过童子考试,11岁时已经待制弘文馆。

    在弘文馆,杨炯接触到了许多文献典籍。

    一开始,他很开心,可以博览群书,也打开了眼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炯越来越觉这份差事不能实现他的志向。

    他想为民做事,报效国家。

    可是,窝在这里,实战不了他的心之所愿。

    杨炯27岁一举考中进士,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真正地步入了仕途。

    仪凤初年,太常博士苏知己上奏指出,公卿以下的冕服都应该重新设计。

    苏知己满心欢喜地等着批复,然而唐高宗把苏知己的奏折批给了有司审议定夺。

    这件事,被杨炯得知,他认为没有必要铺张浪费。

    写了一篇《公卿以下冕服议》,文中回顾了古代典制,指出苏知己的建议为不经之论。

    文章洋洋洒洒1000多字,字字珠玑、有理有据。

    此举,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杨炯得罪了苏知己及一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