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晏殊在一次与欧阳修喝酒时,欧阳修请来一位歌女助兴,这位歌女名叫张采萍。
谈论诗词时,晏殊意外地发现,她与他竟然在很多观点上出奇地一致,这让他有了一种如遇知音之感。
可是他们终究只是萍水相逢,短暂相逢后是一世别离。
晏殊再没见到过她,可那份相思却住进了他的心里。
他只能将这份情融进诗词里,祭奠那份纯真的感情。
晏殊一生平稳,顺风顺水,病逝后宋仁宗还亲自前去祭奠。
“当时宋真宗病重卧床不起,命人拿出一纸文书给晏殊,里面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诏令。”
“晏殊表示自己是外臣,这件事应该由内臣主管,自己不敢僭越。”
“真宗点头同意,于是召来翰林学士。”
“第二天早晨,宣麻发往宫外,皇帝诏令中的内容和昨日见到的大相径庭,晏殊深感惊骇。”
“但因为对大局影响不大,也就没有向外人说,一直把这件事深埋心中。”
“晏殊深知官场规则,所以多年来行事一直很圆融,既不讨好也不针对,是难得的平和宰相。”
“晏殊除了在事上表现出圆融,在对待人方面也十分圆融。”
“晏殊有位学生叫黎简,两人是同乡。”
“一年夏天,晏殊回乡探亲,众多官员上门拜访,但黎简没有来。”
“侄子不满,对晏殊说黎简因为叔叔你的提携得到重用。”
“现在你回家了,他竟然都不来拜访,实在是太过分了!”
“晏殊听完,笑着解释你不了解黎简,他不来实际上是为了避嫌。”
“他来反倒会让人觉得我在拉帮结派、私结党羽。”
“而且现在有蝗灾,他把自己工作做好,不也是给我添光吗?”
“侄子听完深感佩服,不再多说。”
“晏殊待人待事十分巧妙,让世人看到他灵活变通的一面。”
“精通圆融之道的晏殊可以说是上不得罪于人,中不嫉妒于人,下不失信于人,终身都在得饶人处且饶人。”
“成大事有好运的人,都是行事圆融的人,既不锋芒不露又不八面玲珑。”
“除了考虑自己的利益,也会考虑他人得失,从而打开人际关系的大门。”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藏在他的行为里。”
“为人可靠,多做贡献,我们才能收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