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清照:崔颢以才名著称,然而却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崔颢有才无德,好赌好酒好色,娶妻只挑貌美的姑娘。

    并且动辄休妻,前后竟有四次之多,妥妥的渣男一枚!

    可能正因为如此,崔颢少年为诗,多写闺乐,纵情迷性,与其生活经历应该不无关系。

    因唐代科举中并未普遍使用糊名法,举子们普遍会在科考前向当时的名公显宦行卷干谒,以求引用。

    当时有一位一言九鼎的唐朝大臣李邕,听说了崔颢的才情,主动约来一见。

    这对于年轻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可以入仕扬名的绝好机会。

    崔颢乐得屁颠颠前往,却没曾想碰了个大钉子。

    李邕对崔颢不予接,甚至叱其无礼。

    小伙子一下子如坠冰窖,从此更是声名狼藉。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

    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谿绿,歌怜子夜长。

    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崔颢将李邕比作魏晋美男王昌,将自己比作年方十五的新嫁娘,实在狂妄而直接。

    难怪李邕看了第一句就愤而跳起,呵斥崔颢小儿无礼。

    作为一位端方文人长者,李邕应该是感觉被冒犯了。

    其实,以美人出嫁来比喻知音赏识,古已有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以夫妇比拟这种先达与举子的引荐任用关系。

    不同之处在于语体差异,也正是因为如此,造成效果迥然。

    朱庆馀在诗中表达了对前途未卜的忐忑心情,姿态摆得足够低,将是否引荐自己的主动权交给对方。

    与之相反,崔颢在诗中显得自矜自傲,没有给予李邕充分的尊重。

    少年成名却郁郁不得志,在经历人生无常的历练后。

    崔颢猛然间顿悟,索性将一切非议抛在脑后,开启为期二十年的风尘之旅。

    行走于山水间,感受大好河山,心情豁然开朗。

    终改往日颓靡,诗章多以边塞诗和山水诗为主,达到一个全新的意识境界。

    其中,尤以李白要与之较劲的《黄鹤楼》为最甚。

    李白在看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