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在京为官身体不适为由,留在京城照顾老爹了。

    不久苏洵去世,兄弟俩抚父亲灵柩回乡守孝三年,再返回京师,正赶上王安石变法。

    刚回到朝廷,苏辙觉得新法内容还不错。

    可是不久苏辙就发现不对,这青苗法损害了农民利益。

    于是立刻指出弊端,说得头头是道,句句在理。

    一时间王安石也闭不作声了,竟一个月再没提起过。

    后来青苗法再次被启用,苏辙还是一根筋,于是被贬贬贬。

    直到宋哲宗登基,高太后掌政,新政被废除才被召回京师。

    开始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四年时间从侍郎升至副宰相,这期间他为朝廷和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事实上,苏辙的政治才能绝不输于哥哥苏轼,并且更高一筹。

    只是他从来都是为人低调,从不与哥哥争风头。

    不仅如此,还时常规劝哥哥要留个心眼,不要随便交友。

    更不要总是写些嘲讽时政的诗,免得给自己惹麻烦。

    好像他倒是兄长,苏轼是个不让人省心的弟弟一般。

    当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差点掉了脑袋。

    幸好有苏辙在,苏轼才化险为夷。

    苏轼在下狱期间,他的长子苏迈给苏轼送饭。

    二人约定如果没大事发生,就送肉和菜。

    如果被判死罪,则改送鱼。

    结果,有一天苏迈有事外出,拜托亲戚代送。

    不知情的亲戚想给苏轼改善伙食,特意做了一尾鱼。

    苏轼见鱼,被吓坏了,以为大限将至,不禁悲从中来。

    他第一时间想到就是弟弟,于是提笔写了两首诗留给弟弟当遗言。

    当狱卒将诗送到苏辙手上后,苏辙看完,忍不住趴在桌子上痛哭流涕。

    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这首诗呈交给朝廷,并求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顶罪。

    “但是议论一时又无法断决,诗赋虽然是雕虫小技,但是考究声律,所花功夫也是不浅的。”

    “至于从事经书研究,诵读讲解,更是不容易。”

    “如此审察下来,来年都还不能施行新的考试规定,请求来年的科举考试。”

    “一切照旧,惟有经书释义以及注疏和诸家议论,让参考者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不一定非用王安石的学说。”

    “仍然罢去声律的释义,让举人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