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忽然想起,自己的裘破无人缝补、丢弃墙角,也展现出诗人羁旅生涯、俸禄微薄的窘迫处境。

    最后一句岂念晏岁多繁霜,抒发了诗人在接近岁尾时难捱严霜寒冷,却洒脱不羁的情趣。

    “黄庭坚携全家从汴京到吉州太和县赴任,路过安徽途中他浏览了怀宁县的潜山。”

    “元丰四年,黄庭坚到达吉州太和县上任。”

    “在任期间,正值朝庭加紧实施王安石新法,推行食盐专卖政策。”

    “这项政策本意是为了限制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及对民众的重利盘剥。”

    “但是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因为不法官吏为了谋求暴利和向上司邀功。”

    “不顾百姓的实际需要和购买能力,屡屡多报数量,再高价摊卖给百姓。”

    “导致民不聊生,黄庭坚在诗作中对这一盐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元丰六年,黄庭坚解官太和县令,调任德州德平镇的监镇官。”

    “元丰七年,黄庭坚的儿子黄相出生。”

    “这一年的三月,他在路过泗州僧伽塔时。”

    “于塔前写了一篇《发愿文》,从此戒荤吃素。”

    “抵达德平后,当时的德州通判赵挺之正欲在德州推行新法中的市易法。”

    “而黄庭坚认为德州镇小民贫,经不起新法的搜刮。”

    “这一分歧导致之后双方不和的局面,以至于后来赵挺之罗织罪名,导致黄庭坚贬死宜州。”

    “宋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赵煦继位,即为宋哲宗。”

    “因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执政,高氏在政治上倾向旧党。”

    “她将王安石一派的新政势力一并扫除,起用司马光为相,黄庭坚于四月被诏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二年,苏轼想举荐黄庭坚为翰林学士,未能成功,最终黄庭坚被授予著作佐郎。”

    “苏轼的举荐遭到了赵挺之的攻击,并在奏疏中对苏轼和黄庭坚横加攻击。”

    “由于赵挺之的攻讦,黄庭坚在升迁著作郎后很快又被取消,维持原著作佐郎职务。”

    “在接连的政治逆境下,黄庭坚已无心仕途。”

    “他先上了一道《辞免转官状》,未获准许,接着又上了一道《乞回授恩命状》。”

    “乞求将朝庭的恩宠转授给自己的母亲,于是其母亲被封为安康郡太君。”

    “而他自己一再要求外任,不愿在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