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镇守巴丘,防范占据荆州的刘表东侵。
建安五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十八岁的弟弟孙权成为继承人。
当时孙氏政权尚未巩固,阵营中人心不定,周瑜带兵赶来吴郡奔丧,担任中护军,和长史张昭一起把很多行程事务分管起来,全力辅助孙权。
当时孙权只有将军的封号,众人对他的礼节大都很简单,只有周瑜采用君臣的礼节,以示对孙权的支持。
当时鲁肃因为来江东以后没有得到重用,也想要投奔别处。
周瑜引用东汉马援的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来告诫鲁肃,认为孙权会是很有作为的领袖人物。
在周瑜的劝告下,鲁肃打消了离开江东的念头。
不久之后,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交谈之后,孙权对鲁肃的见识十分赞赏,由此开始重用。
建安七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下书命令孙权送人质入朝。
孙权便召集群臣会商,大臣们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周瑜坚决反对向曹操屈服,他认为,江东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兵精粮多。
具备割据条件,完全不应该向曹操低头,送去人质反而会陷入被动,受到曹操的钳制,不如静观其变,以待天命。
周瑜的意见得到了孙权母子的一致赞同,孙权的母亲还叮嘱孙权说。
周瑜只比孙策小一个月,自己像看待儿子一样看待周瑜,也希望孙权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孙权对周瑜一直非常信任,寒暑赏赐周瑜的衣服都有百领之多,为众将所不及。
“周瑜的表现也非常忠诚,曹操曾经派蒋干前去游说周瑜,想让周瑜背孙投曹,但周瑜坚决进行了回绝。”
“回去之后,蒋干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周瑜一直为孙权出谋划策,主持军事行动。”
“建安十一年,周瑜亲自征讨麻、保二屯的山越部落,取胜后将俘虏的部落首领一律枭首示众,同时还把一万多人强徙到江东政权的腹心地区。”
“江夏太守黄祖派部将邓龙率数千人进攻柴桑,周瑜率兵出击,俘虏了邓龙。”
“建安十三年,黄祖的部将甘宁归降,周瑜向孙权举荐了甘宁。”
“在甘宁的建议下,孙权进军夏口,周瑜亦被任命为前部大都督,经过激烈水战,孙权军终于攻陷夏口,杀死了黄祖。”
“建安十三年
建安五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十八岁的弟弟孙权成为继承人。
当时孙氏政权尚未巩固,阵营中人心不定,周瑜带兵赶来吴郡奔丧,担任中护军,和长史张昭一起把很多行程事务分管起来,全力辅助孙权。
当时孙权只有将军的封号,众人对他的礼节大都很简单,只有周瑜采用君臣的礼节,以示对孙权的支持。
当时鲁肃因为来江东以后没有得到重用,也想要投奔别处。
周瑜引用东汉马援的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来告诫鲁肃,认为孙权会是很有作为的领袖人物。
在周瑜的劝告下,鲁肃打消了离开江东的念头。
不久之后,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交谈之后,孙权对鲁肃的见识十分赞赏,由此开始重用。
建安七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下书命令孙权送人质入朝。
孙权便召集群臣会商,大臣们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周瑜坚决反对向曹操屈服,他认为,江东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兵精粮多。
具备割据条件,完全不应该向曹操低头,送去人质反而会陷入被动,受到曹操的钳制,不如静观其变,以待天命。
周瑜的意见得到了孙权母子的一致赞同,孙权的母亲还叮嘱孙权说。
周瑜只比孙策小一个月,自己像看待儿子一样看待周瑜,也希望孙权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孙权对周瑜一直非常信任,寒暑赏赐周瑜的衣服都有百领之多,为众将所不及。
“周瑜的表现也非常忠诚,曹操曾经派蒋干前去游说周瑜,想让周瑜背孙投曹,但周瑜坚决进行了回绝。”
“回去之后,蒋干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周瑜一直为孙权出谋划策,主持军事行动。”
“建安十一年,周瑜亲自征讨麻、保二屯的山越部落,取胜后将俘虏的部落首领一律枭首示众,同时还把一万多人强徙到江东政权的腹心地区。”
“江夏太守黄祖派部将邓龙率数千人进攻柴桑,周瑜率兵出击,俘虏了邓龙。”
“建安十三年,黄祖的部将甘宁归降,周瑜向孙权举荐了甘宁。”
“在甘宁的建议下,孙权进军夏口,周瑜亦被任命为前部大都督,经过激烈水战,孙权军终于攻陷夏口,杀死了黄祖。”
“建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