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明的时候,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上的车队停了下来,几个军官一起向中间的指挥车走来。坦克指挥车的舱盖打开,一个大佐威严的露出身躯,麻利的跳出坦克。“到那里了?”大佐问道。

    “报告阁下,已经抵达仁安羌南面15公里的杨卡。我们接下来行动?”一个少佐参谋军官面对大佐,恭敬地回答。

    “哦”,大佐沉吟一声,“我看可以迂回仁安羌西北,一举切断支那人和英国人的退路。”大佐鹰鹫一样的眼神望向仁安羌的西北。

    这位大佐名叫西园毅一,是日本装甲兵的奇才,他仔细研究了德国、美国等强国的装甲兵战术,一贯主张集中使用装甲集群,辅以机动步兵,组建强大的装甲作战兵团。他极力主张使用德国的装甲战术,但是限于中国战场的环境和作战对手的装备太差,他的主张一直得不到赞赏。

    直到日本和苏联在诺门罕开战,苏军强大的装甲集群给予日军毁灭性的打击,这才迫使日军高层不得不重新审视的装甲战术,组建装甲兵师团。当然,日军装甲兵的对手锁定为苏联、美国,中国根本就没放在日军高层的心里。

    缅甸战役,西园毅一大佐的装甲战术在英军身上牛刀小试,居然打得英军溃不成军,连连丧师弃车。一连串的胜利,刺激了西园大佐的神经,更坚定了大佐对战术的信心。

    正是西园大佐的决定,无意间制造了中日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坦克集群遭遇战。大佐没有想到,仅仅一个小时之后,中国的装甲集群会和日军的装甲集群骤然相遇。

    同样没有想到的是中国装甲集群指挥官沈瑞礼少将,沈瑞礼作为中国装甲兵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成长历程可以视为中国装甲集群作战的缩影。这位师从德国装甲兵学院的**将领,自从接触装甲作战以来,一直主张和使用的就是装甲大群作战战术。当然,也少不了岳翰屏这位穿越将领的指导。

    清晨,七点一十八分,缅甸的天空渐渐明亮起来。**三百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轰轰隆隆的开过滨河大桥,向仁安羌油田进发。

    先头的三辆**坦克是苏式bt-7快速坦克,刚刚拐过一个弯道,眼尖的中国坦克兵猛然前方的平原灰尘蔽日,烟尘滚滚。排长殷明少尉立即警觉的判断不可能是中国或英国的车队,因为车队来的方向不对,那只有可能是日军的坦克或是汽车队。

    “准备战斗”殷明大喊一声。排长的命令通过无线电台传到每一辆战车。

    中国三辆战车立即抢占战位,占据一个隐蔽的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