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厌离心’这个概念?”尉迟问。
我点头,同时醒悟。
尉迟提出来的是个佛教术语,厌离心,就是对于世俗产生的厌弃漠视之心。佛教讲究出世,要求信众舍弃对于红尘世间的物质欲望,而厌离心则被视为求道的第一个阶段。
为了刺激信众的厌离心,有的佛经会尝试向信众描述世俗物质的丑陋。如果信众心里对美色有贪恋,就要告诉他们红粉骷髅的道理。而有的则不是以文字,而是以图画的形式向信众揭示肉身的丑陋,让他们看到人的身体在死后腐烂化为白骨的恐怖过程,大名鼎鼎的《九相图》就是如此。信众在看完以后就会不由得对自己的肉身产生厌离心,向往心灵的境界。
有了厌离心,才可以产生出离心,而有了出离心,才可以产生菩提心。这是个循序渐进的修行求道过程。
而通过这个提示,我或许也明白了大无常主动进入失落状态是何种意思。
大无常是居于此世顶点的超级存在,又具备看不到尽头的寿命。暴力、权力、财富、名声……绝大多数凡人梦寐以求的事物,对于大无常来说都是唾手可得。
传说中的释迦摩尼佛在出家前,是古印度刹帝利种姓的王子,他在见证人的生老病死以后便对尘世产生厌离心,有了遁入空门的冲动。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释迦摩尼之所以可以毫无留恋地舍弃地位和权力,是因为他享尽荣华富贵,早已对物质欲望没了执念。
在欲望反反复复地得到满足以后,大无常自然而然就会对外部的世界滋生厌倦情绪。能够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对象没有几个,可以享受的事物也基本上都享受了,世界就好像是一款被自己体验得差不多的单机游戏,是时候应该从中毕业了。虽然可能还有极少数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但是外部的世界对于自己的吸引力毫无疑问是在剧烈降低。
就拿神照来举例,虽然他还在追求推开第三道门,但那更多的是他自己与自己较劲的过程。外部的世界对于他的帮助已经微乎其微,缘分也无法让他变强。因此他不在乎超凡主义和治世主义如何,也缺乏伙伴意识,与自己参与同一战场的猎魔人们死去多少他都不放在眼里。他多半已经对外部的世界产生厌离心,萌发出失落化倾向了。
“大无常光凭思想就可以改变周遭的人事物,因此一旦大无常自己产生厌离心,无论自己曾经为了防止失落化而设下过多少手段,都难以阻止这一进程。”尉迟说,“况且,有的大无常可能也没有想过要阻止。
我点头,同时醒悟。
尉迟提出来的是个佛教术语,厌离心,就是对于世俗产生的厌弃漠视之心。佛教讲究出世,要求信众舍弃对于红尘世间的物质欲望,而厌离心则被视为求道的第一个阶段。
为了刺激信众的厌离心,有的佛经会尝试向信众描述世俗物质的丑陋。如果信众心里对美色有贪恋,就要告诉他们红粉骷髅的道理。而有的则不是以文字,而是以图画的形式向信众揭示肉身的丑陋,让他们看到人的身体在死后腐烂化为白骨的恐怖过程,大名鼎鼎的《九相图》就是如此。信众在看完以后就会不由得对自己的肉身产生厌离心,向往心灵的境界。
有了厌离心,才可以产生出离心,而有了出离心,才可以产生菩提心。这是个循序渐进的修行求道过程。
而通过这个提示,我或许也明白了大无常主动进入失落状态是何种意思。
大无常是居于此世顶点的超级存在,又具备看不到尽头的寿命。暴力、权力、财富、名声……绝大多数凡人梦寐以求的事物,对于大无常来说都是唾手可得。
传说中的释迦摩尼佛在出家前,是古印度刹帝利种姓的王子,他在见证人的生老病死以后便对尘世产生厌离心,有了遁入空门的冲动。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释迦摩尼之所以可以毫无留恋地舍弃地位和权力,是因为他享尽荣华富贵,早已对物质欲望没了执念。
在欲望反反复复地得到满足以后,大无常自然而然就会对外部的世界滋生厌倦情绪。能够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对象没有几个,可以享受的事物也基本上都享受了,世界就好像是一款被自己体验得差不多的单机游戏,是时候应该从中毕业了。虽然可能还有极少数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但是外部的世界对于自己的吸引力毫无疑问是在剧烈降低。
就拿神照来举例,虽然他还在追求推开第三道门,但那更多的是他自己与自己较劲的过程。外部的世界对于他的帮助已经微乎其微,缘分也无法让他变强。因此他不在乎超凡主义和治世主义如何,也缺乏伙伴意识,与自己参与同一战场的猎魔人们死去多少他都不放在眼里。他多半已经对外部的世界产生厌离心,萌发出失落化倾向了。
“大无常光凭思想就可以改变周遭的人事物,因此一旦大无常自己产生厌离心,无论自己曾经为了防止失落化而设下过多少手段,都难以阻止这一进程。”尉迟说,“况且,有的大无常可能也没有想过要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