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式轰炸机,二战史上最传奇的轰炸机之一。

    其最初的设计理念,是基于“用速度换生存”的原则,意图制造出一款足够轻、足够快、又有足够载弹量和攻击能力的飞机。

    但在后续的一系列优化中,减少战略物资的需求也成为了这款轰炸机的设计要求之一。

    也正因此,在迭代了数个方案、在皇家空军和空军部的支持下,这款飞机最终诞生。

    在极端轻量化的思路加持下,这款飞机取消了一切不必要的部件,甚至连自卫武器都没有安装。

    最初的版本中,它只安装了一台仅有2000马力的纳皮尔佩刀发动机,载弹量只有450千克,但航程却能达到2400公里。

    这可以说是蚊式轰炸机的“幼年形态”,在后续的优化中,它被增加了发动机数量、改变了螺旋桨类型,大大提高了运载能力和飞行速度,也增强了多场景作战能力。

    ——

    但,对此时的华夏军来说,这些优化都是没有必要的。

    雷杰想要造的东西很简单,就是一台参考蚊式轰炸机布局、具有一定运载能力、具有长航时和长距离飞行能力的固定翼轰炸机。

    “.所以其实相比起蚊式轰炸机,我们在轻量化方面还可以做到更极端。”

    “毕竟,我们连发动机都不需要,直接用6台500kw以上功率的电动机,就能完全满足动力需求了。”

    “这玩意儿随便拆一拆就能拆出来,电池的存量也足够。”

    “按照伏羲的计算,包括电池在内的动力总成,我们可以做到500kg以下,能满足满载情况下1200公里的航程。”

    “虽然比蚊式的航程要小很多,但对我们现在来说,也完全够用了。”

    “骨架方面直接上铝合金,机身用胶合板。”

    “胶合板生产线我们没有,但说白了这玩意儿制造起来也没有任何困难,搞一台旋切机,一台热压机,按照伏羲的产能,一天半左右就能完成。”

    “至于胶粘剂方面,我们有一些工业胶粘剂库存,暂时也够用了。”

    “后续有需要的话,等合成氨工厂建起来,我们可以自己生产胶粘剂,实在不行从金陵城进口一些天然胶粘剂也勉强够用。”

    “其他的加工流程,能不用机器我们就先尽可能不用机器了。”

    “按照这个思路,我预计6天左右就能制造出第一架蚊式原型机。”

    “形成标准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