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使得荀攸十分早熟,沦为了家族旁支。
堂兄荀昱之死,也吓住了荀彧的老爹,于是就跟同乡中常侍唐衡订亲,给荀彧订婚唐衡的女儿。
宦官有子女也是正常的,仕途紧张,许多寒门、豪强子弟根本走不了正常的仕途,又很想当官庇护宗族,这该怎么办?
只好引刀成一快,往往都是成家留下子女,切一刀入宫,效仿司马公旧事。
所以士人与阉党的斗争,本质上就是围绕皇权的内斗。
对唐衡来说,出仕竞争不过你荀氏八龙,但他敢切自己一刀;又逼着荀家订亲,算是给家族找了个新出路。
荀氏家族与中常侍订亲,袁氏家族中更是出了个中常侍。
所以也就别指望荀氏家族能有什么刚烈门风,荀攸这一脉够硬,结果祖父、叔祖父并列郡守、国相,一前一后死去。
荀攸早熟、多谋的背后,是阴郁、敏感、黑化的童年。
事情发展到眼前这一步,荀氏八龙这边,最出名的荀彧效力于曹操,荀彧的兄弟荀谌效力于袁绍,从袁术身边挖出一个假死、易名的荀氏八龙子孙也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想要拉拢汝颖之士,韩融跑了的情况下,只能从陈纪、荀攸身上费心思。
荀攸的履历很好看,是大将军何进征辟的黄门侍郎,曾参与了谋刺董卓并被下狱,是经过董卓考验的忠烈良臣。有外放任城国相、蜀郡郡守的资历,虽然没有就任,但拜官程序都走过了,这两个履历自然没问题。
三十九岁的荀攸,征拜九卿,也不算突兀……可就是缺少必要的侍中履历。
赵氏新政下,侍中才是国家枢要,反而不方便给荀攸,直接征拜九卿,倒也算是合适。
就这样,月色之下,一帮人聚在一起,研究如何安置荀攸位置。
把荀攸安置妥当了,颍川战场就好解决了。
颍川都解决了,汝南还远么?
与大将军陈王接壤后,也就可以遥控陈国的军队参与围剿曹操。
或许,还有机会困住赵基,迫使赵彦、赵基一起入朝辅政。
经历这半年的动荡后,把赵彦、赵基留在桌子上一起执政,对所有人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
赵彦证明了他掌控全局的能力,赵基也证明了统兵征战的能力。
他们有资格位列公卿,与众人同掌朝政,同享中兴汉室的荣耀。
就这样,半夜议论后,做出决议:征拜蜀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