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可惜的是身为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势力笼罩下的香港却与之绝缘。就像离家在外的孩子明明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可是由于不知道家里家长的态度而不敢回家只能继续在外流浪。明明是近在咫尺,却又尤如远在天涯。

    就当大家都在为了如何了解家里面态度的时候,突然有人告诉你:我要探探家里的口风。

    虽然这种探口风的方式只是通过与大陆联系最近的罗湖的口岸向对面投递报纸,提问的也只是一些基本问题,而并非大家最关心的军队是会否进攻香港之类,但是这种行动本身就已经开创了一个先河,本身就是一个创举。何况人家还做出了承诺:如果大陆方面有所反馈的话,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在报纸上进行报道!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对大陆态度的一种试探!

    虽然这种试探的结果可有可无,不管大陆会否作答,《环球时报》都可以自圆其说,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创举起码可以让大家对大陆的态度有个了解,好方便以后的行事,虽然这个举动让以《新日报》为首的一些报纸大为恼火,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围攻《环球时报》,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无法改变的。

    于是《环球时报》出名了,所有的香港人都在谈论着《环球时报》,这让其余的报纸恨得牙根直痒痒的同时也都在大骂自己的下属的无能,为什么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方法来提高自己报纸的关注率,虽然都在大骂《环球时报》不是东西,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环球时报》崛起之势已不可抵挡。

    《环球时报》火了,身为报社副主编罗嘉文这一段时间内每天都忙得要死。不过他并不是为了报纸的编辑排版而忙碌,罗嘉文要忙的,是在发行《环球时报特别周刊》的这段时间内架设好一个大报社的基本框架。

    明眼人都知道经过这一次的事件,《环球时报》必然一跃成为香港有数的大报之一。那么身为大报就要有大报的形象,最基本的就是不能只有这么点人员,甚至连一个专职的记者都没有的情况就不太符合报社应有的局面了,所以报社必须进行整改、扩张

    早在这期报纸发行之前,罗嘉文就按照林子轩的嘱咐,在轩尼诗道最繁华的的地段租了一套房子,将之做为《环球时报》新的驻点,并开始召收新员工。不过事起仓促,没有仔细的考察地点,等所有人搬进新地点之后,他们才知道自己的对面,就是老冤家《新日报》的老巢。

    两家报纸一家大报一家小报,说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以前双方互不认识,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