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起来的势力。

    虽说楚国能够存续至今,这主要归功于大秦先被后南的方针。

    大秦也从未集中力量来对付楚国,只有荆北一地在对付楚国,这才给了楚国喘息发展的机会。

    可先后镇守荆州的秦琼、岳飞、薛礼三将,也都是闻名于天下的名将。

    在这三大名将的打压下,刘秀还能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守住江陵,足可见其能力和运势,以及楚国的强大和韧性。

    也正是因为如此,司马懿才选择了刘秀。

    在他看来,除了已经陨落的李世民之外,也只剩下刘秀能和嬴昊对抗了。

    至于蜀国的刘裕,虽说在内斗中取得了最后胜利,接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可内部毕竟留有隐患,依旧有很多人面服心不服。

    所以,在司马懿的心中,靠政变夺权的刘裕,自然比不上刘秀这种靠自己逐步发展起来的君王。

    既然决定投靠刘秀,司马懿也要为楚国的未来谋划。

    楚国东面是死敌吴国,北面是宿敌秦国,西面是盟友蜀国,南方则是未经开发的暹罗蛮荒地区。

    除了形同鸡肋的暹罗之外,楚国唯一可以扩张的方向,只有吞并东面的吴国。

    司马懿思前想后发现楚国吞并吴国的障碍有三:

    一,吴楚两国实力相当。

    楚国就算比吴国强,也强不了太多,根本做不到在短期内吞并吴国。

    二,吴国的猛将虽不多,却拥有百战百胜的名帅孙武。

    楚国包括刘秀在内的所有将领,基本都败在了孙武之手。

    楚国根本就没有能够击败,甚至是匹敌孙武的名将,只要孙武这个威胁不解决,楚军连吴军都无法击败,就更别说是吞并吴国。

    三,秦吴两国乃是盟友,秦国对楚国忌惮太重,绝不会坐视楚国吞并吴国。

    楚国一旦对吴国发起灭国之战,就必要在短期内取胜,否则的话就会让秦国渔翁得利。

    楚国的这三大难题,无论哪一个都不好解决,就更别说是三个一起了。

    司马懿思考了许久,也只想到了和大秦对付李唐同样策略,那就是从内部分化瓦解吴国,这也是楚国唯一能够战胜吴国的方式。

    不过楚国对吴国实施分化瓦解的难度,肯定要比秦国对唐国实施的难度大得多。

    大秦能够成功从内部分化瓦解李唐,是因为大秦比李唐强太多了,李唐几乎没有获胜的希望,内部才会如此的不团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