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往往只能实现所谓的“任务破坏”而非“导弹破坏”,一般不会完摧毁弹头,而只是使其偏离原定轨道,弹头内的爆炸物或生化战剂仍会散落到地面。
而“碰撞一杀伤”可以高速撞击目标弹头,从而引爆弹头或利用高速撞击的高热使生化战剂失效。
“动能杀伤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其战斗部很小,甚至可以没有专门的杀伤部分,只依靠制导或末机动部件的质量就可以达成“碰撞一杀伤”的效果,这大幅度减少了战斗部质量。
例如,在“萨德”系统的早期计划E21中,其动能杀伤飞行器(KKV)的质量就从HEDI的200千克降低到了40千克,而“萨德”系统的拦截器包括保护罩在内质量也只有40~60千克,而且使导弹增加拦截高度成为可能。
“萨德”系统拦截弹弹头主要由用于捕获和跟踪目标的中波红外导引头、用于制导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和采用激光陀螺的惯性测量装置)以及用于机动飞行的轨控与姿控推进系统等组成。整个拦截器(包括保护罩)长2325毫米,底部直径为370毫米,没有专门的杀伤部件,而且将如此多而复杂的部件安装在只有60千克的弹头内,其设计难度不难想象,这也是“萨德”迟迟难以面世的原因之一。
具有多次拦截能力,摧毁概率高当预警卫星或其它天基探测器发出敌方导弹发射的预警后,首先由地基雷达进行目标搜索,一旦捕获到目标,即对其进行跟踪,并将跟踪数据传送给BM/C3I系统。
BM/C3I系统将目标数据装定到准备发射的拦截弹上,并下达发射命令。拦截弹发射后,首先按惯性制导飞行,随后由BM/C3I系统通过雷达向拦截弹发送目标修正数据,对拦截弹进行中段飞行制导。
拦截弹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接收多次目标修正数据。当拦截弹飞行到拦截位置时,动能杀伤拦截器与助推火箭分离,进行自主寻的飞行,最后通过直接碰撞方式摧毁目标。在整个拦截过程,雷达需要进行连续观测并把观测数据提供给BM/C3I系统,以便进行毁伤效果评估。
由于“萨德”可以在较大高度实施拦截,这为系统提供了充足的反应时间和作战空间实施多次拦截。因此“萨德”系统在方案中设计了“射击-评估-再射击”的作战方式,具有二次拦截和二次毁伤评定的能力。
并且,这种系统生存性极强的“萨德”系统,还具有很高的机动性。
不但可以快速运到所需的战区,而且
而“碰撞一杀伤”可以高速撞击目标弹头,从而引爆弹头或利用高速撞击的高热使生化战剂失效。
“动能杀伤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其战斗部很小,甚至可以没有专门的杀伤部分,只依靠制导或末机动部件的质量就可以达成“碰撞一杀伤”的效果,这大幅度减少了战斗部质量。
例如,在“萨德”系统的早期计划E21中,其动能杀伤飞行器(KKV)的质量就从HEDI的200千克降低到了40千克,而“萨德”系统的拦截器包括保护罩在内质量也只有40~60千克,而且使导弹增加拦截高度成为可能。
“萨德”系统拦截弹弹头主要由用于捕获和跟踪目标的中波红外导引头、用于制导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和采用激光陀螺的惯性测量装置)以及用于机动飞行的轨控与姿控推进系统等组成。整个拦截器(包括保护罩)长2325毫米,底部直径为370毫米,没有专门的杀伤部件,而且将如此多而复杂的部件安装在只有60千克的弹头内,其设计难度不难想象,这也是“萨德”迟迟难以面世的原因之一。
具有多次拦截能力,摧毁概率高当预警卫星或其它天基探测器发出敌方导弹发射的预警后,首先由地基雷达进行目标搜索,一旦捕获到目标,即对其进行跟踪,并将跟踪数据传送给BM/C3I系统。
BM/C3I系统将目标数据装定到准备发射的拦截弹上,并下达发射命令。拦截弹发射后,首先按惯性制导飞行,随后由BM/C3I系统通过雷达向拦截弹发送目标修正数据,对拦截弹进行中段飞行制导。
拦截弹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接收多次目标修正数据。当拦截弹飞行到拦截位置时,动能杀伤拦截器与助推火箭分离,进行自主寻的飞行,最后通过直接碰撞方式摧毁目标。在整个拦截过程,雷达需要进行连续观测并把观测数据提供给BM/C3I系统,以便进行毁伤效果评估。
由于“萨德”可以在较大高度实施拦截,这为系统提供了充足的反应时间和作战空间实施多次拦截。因此“萨德”系统在方案中设计了“射击-评估-再射击”的作战方式,具有二次拦截和二次毁伤评定的能力。
并且,这种系统生存性极强的“萨德”系统,还具有很高的机动性。
不但可以快速运到所需的战区,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