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着眉头思忖,看要不要损失晒盐人的利益。

    晒盐比煮盐效率高,盐的价钱也会低。

    晒盐其实挺累的,现在晒盐,是光着脚下水。

    煮盐的其实差不多,从海里舀海水也是光着脚,不过海水的盐浓度低。

    晒盐是在百分之三十多的浓度盐水中,还有盐上行走。

    “若晒盐,朝廷掌管,雇佣当地百姓晒,给予福利,同时限定盐的价钱。

    如盐场出盐,三斤卖一钱,有大量利润,拿利润补贴给晒盐的人,为他们提供防护措施。

    当作收了海盐的盐税,其他地方不得私设盐田。

    然后朝廷就开始和私盐进行斗争,派去的人一准儿要行私。”

    李易把关键的问题全说出来,行不行的你选。

    不定价,晒盐的人还是穷。定价,私盐有利可图,不私采是不可能的。

    他那时的监管严不严?监控系统厉害不厉害?有没有私盐?

    “放,放出去晒盐的办法。真有贩私盐者……杀!”

    李隆基承认李易说的话,杜绝不了,只能一次次发现了后杀掉。

    “既然如此,可叫当地报社的人盯着,驿站的人也要盯,还有暗访的队伍。

    即便他们想贿赂,也要先把所有的举报门路摸清楚。私盐难禁,却可减少损失。”

    李易给出后续的手段,晒就晒吧。

    冬天煮盐冷,夏天煮盐易中暑,晒盐……保障措施跟上。

    “明日发在报纸上?”李隆基决定让大唐百姓都吃上更便宜的盐。

    “派人去地方负责修建盐池,不放在报纸上,别人拿了报纸,回去就学会了。”

    李易不想让人学,尤其是契丹和渤海那里。

    渤海有盐场,不是晒的。

    只要大唐的盐价足够低,就能运到渤海去卖,卖的价钱比他们自己弄的盐还便宜,他们自己就不产盐了。

    然后提高盐价,对方一看贵了,准备自己煮盐,都煮上了,大唐的盐价又降低,煮的人只能放弃。

    长此以往,盐价起起伏伏,想煮盐的人见无利可图,自然不会再弄盐。

    也就是说,即使以当初渤海的盐价一样的价格卖大唐的盐,渤海的人也不自己煮。

    他们担心一煮出来,大唐的盐价又低,自己损失。

    大唐则能够长时间从渤海卖盐的过程中赚取好处,把对方的盐产业给压住。

    跟他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