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没毛病,九品一点点上到六品,在这个位置他至少要呆两年,必须让整个县百姓的收入翻两倍。

    之后当上州司马,从五品下,什么时候把州府的事情整清楚,并整个州的百姓收入翻倍,再考虑换个苦地方,到下州当刺史,正四品下。

    下州穷,不好发展,却是学子的机会,人口增加、百姓富裕、道路修得不错,他随时能进京。

    没本事的官员就是听话的,一辈子当不上县令,致仕的时候或许会给提半级,这样退休俸禄高。

    “今年大量学子跑去了偏远下县,组团下去的。

    第一批的学子下去当县令,第二批的学子当主簿、县尉、县丞。

    在楼里面以前为百姓写状纸的人去村子里当村正助理,图谋甚大。”

    宋璟知道情况,第一批学子很多都当上中县和上县的县令了,非要跑去下县,只好又在州府里给個官职,保住品级。

    第二批学子和第三批的一样有个额外的散官,不然他们当村正助理,品都没了。

    有个散官的品,随时能拿到实权。

    “他们为大唐着想,此乃真国士。”张九龄称赞。

    跑下去的学子们是要把下县给提到上县,人口数量到了才能提。

    去的地方有山民,人家不入籍,他们要帮着致富,叫别人入籍。

    顺便把税收落实,为朝廷提供税源。

    京畿县用不着他们,他们属于尖刀部队,往最穷的地方冲,把当地的官员全挤走。

    你们太笨了,不要你们,你们换个好地方,这里交给我们。

    他们必须把所有位置占住,避免别人捣乱,跟不上节奏。

    一个县全是自己人,政令畅通无阻。

    需要发展经济的前期投入,他们会拉李家庄子过去投资,或者余怀德他们跟着占几成份子。

    带资金下去的,门路硬着呢。

    别的官员不愿意去,跟流放似的,学子们无所谓,出了成绩随时可以换好地方。

    如夷州义泉,中下县,大唐打造样板工程,派出去一群厉害的人。

    人口明显增加,山民入籍,过了年,可以定为上县。

    百姓们养家禽、养猪、种地、挖煤烧水泥、冶铁,当地的瓷土多,家家都用上了瓷的盘子、碟子,罐子依旧用陶的。

    孩子们有人教,其他人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去修路, 户数超过五千五百户,到五千户即为上县。

    派的人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