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时由于朝廷的腐败,徐光启在政治上很不得志。”

    “在总共只有七年的天启年间,徐光启在朝三进三出,虽说做到了礼部右侍郎的官位。”

    “但是奸臣当道,他一事无成,最后落职回家。”

    “这倒使徐光启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能够更加专心致志地从事科学研究事业。”

    “从万历到天启之际,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在北京居住。”

    “这期间,徐光启和利马窦来往密切。”

    “两人一起研究数学、天文、历法以及地理、水利等学问。”

    “两人合作共同翻译了不少科学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等。”

    “因此,徐光启从而成了中国介绍西方科学成就的先驱者。”

    “1629年,崇祯皇帝继位后,委派徐光启负责重修历法的工作。”

    “仅用了四年时间,徐光启就编成了《崇祯历法》。”

    “这部书共130多卷,虽是集体写成的。”

    “但徐光启作为主编,从思想方法到编辑体例等都是由他规划决定的,而且全书大部分也由他修改审定。”

    “同时,这部书是中国历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李鸿章:徐光启主政的最大成就,应该就是编写《崇祯历书》了。

    纵观徐光启的一生,对清朝而言,最有用的成就还是《崇祯历书》。

    由于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崇祯皇帝召回了已退休的三朝旧臣徐光启,要他主持历法改革。

    70岁的徐光启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各种测量与编制工作中,一大批年轻官员担任助手。

    由于专心过度,徐光启还不慎从观象台上摔下来,腰部受了伤。

    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这部用西方天体理论指导的历书,终于完成了。

    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国家已风雨飘摇,召回一个重臣,仅仅是为着一部历书。

    而这部既不能打仗又不能救流民的历书,竟成了徐光启最大的政绩。

    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天文历法在中华传统政治中,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

    无论崇祯还是徐光启,都是把它当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看待的。

    因此,历书编好后,崇祯皇帝让大臣们充分商议,直到明朝灭亡之前才颁行天下。

    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皇帝也认为这部历书非常好,直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