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他才站起身来,走到旁边拿令牌传命下去。

    说完谁再议论大将军胡子被烧这件事,立刻处斩,然后调回头来继续上课。

    知行合一另外一个关键点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堪称精华中的精华,那就是致良知。

    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阳明心学所说的这个良知,典故出自孟子的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

    知天理,知人间大道,是一个人内心本来就有的。

    人人皆有良知,但因现实中各种欲望蒙蔽了良知。

    因此要找到这个良知,找到先祖积淀下来的智慧,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然后不停地去磨练它,升华它,激发一个人巨大的能力,使其不断成长。

    宁王之乱时,他本是奉圣旨去福建平士兵哗变。

    但听到宁王的叛乱消息,立刻前往平叛,毫不犹豫。

    想想当时的环境,当年成祖皇帝靖难之役的历史摆在那儿。

    再加上正德皇帝荒诞,宁王准备了十年,完全是有可能成功的。

    当时南方官员给朝廷的上疏都没说宁王反叛,而是说江南有变,都在明哲保身,为自己留退路,只有他知难而上。

    他也担心自己,甚至让家眷在自己家门外堆积柴草。

    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足以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他之所以要挺身而出,就是这种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致良知,致良知也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

    “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心是有规律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良知。”

    “良知和其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一样,需要不断激活。”

    “良知深藏内心,被各种意念诱惑,稍不留神就会偏离良知。”

    “所以王阳明强调,要不断去伪存真,把内心不好的东西剔除出去。”

    “存天理、去人欲,留下良知,这个过程就叫致良知。”

    “致良知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所以王阳明强调人人都要学会守静反思,要在事上磨练,要在实践中体味真知,激活良知。”

    “相比朱熹的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更突出了人本主义,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