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十足,一副视强国为粪土的豪迈气概,但在现实中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还是苏秦、张仪那套纵横之术更有效果。

    朝秦暮楚的操作虽然卑微,但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却是真正生存之道。

    孟子大概忘记了,宋国在春秋时期曾有个国君宋襄公,就是言必称仁义,连打仗都要讲仁义,最后战败身亡。

    当时春秋的宋国国力还算尚可,尚且最后惨败告终。

    而战国时期已经沦落为三流国家的宋国要这么蛮干,恐怕只会死的更快。

    从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论鄙视实用主义,推行理想主义,妄图用仁政去治理国家,而不讲究实际的对策。

    这种完全没有可操作性的理论,自然会被各诸侯国国君束之高阁了。

    “孟子后来又去了齐国,当时是齐宣王在位。”

    “齐宣王对孟子那一套王道和仁政不感兴趣,于是推脱寡人有疾。”

    “此外,齐宣王告诉孟子不喜欢儒家那一套教化百姓的先王之乐,就喜欢听世俗的靡靡之音。”

    “总之,他觉得孟子说的那一套都挺好。”

    “但是他这人毛病多,施行不了。”

    “对这么一个不求上进的国君,孟子也有一套说辞。”

    “如果有人向大王报告,我可以举起三千斤重,但是举不起一根羽毛。”

    “我可以看到秋天鸟的细毛,但是看不到一车柴火,大王肯定不会相信这种鬼话。”

    “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肯举。”

    “看不到一车柴火,是因为不肯看。”

    “不实行仁政也是一样,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在变法图强。”

    “各路诸侯也都是崇尚霸道,热衷于富国强兵,开疆拓土,讲求实际功利。”

    “但孟子推崇的是省刑罚、薄税赋,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仁政。”

    “对于国君普遍关心的攻城略地,孟子极为反感。”

    “孟子曾说善于打仗的人,要给予最重的刑罚。”

    “唆使诸侯拉帮结伙打仗的,要给予次一等的刑罚。”

    “强令百姓垦荒种地的,要给予再次一等的刑罚。”

    “孟子主张学习尧舜禹那一套,在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根本行不通。”

    “虽然政治上不是很得意,但是孟子的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