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放在他大秦,他肯定不会给孟子好果子吃。
孔子重礼,孟子好仁。
但在礼数方面,孟子还不如他的祖师爷孔夫子。
总是孟子的这番操作,也难怪国君们都是对其敬而远之了。
孟子除了对国君缺乏礼数,在关键问题上的态度也让人无法认同。
孟子在齐国的时候,正逢燕国内乱,再加上两国有世仇。
因此齐国就想出兵讨伐燕国,为此齐国大夫特此去征求孟子的意见。
一开始,孟子明确表示了支持的态度。
但后来,孟子却又表示自己的表态属于闲聊性质,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还鄙夷的表示齐国和燕国是一丘之貉,辩解自己不可能劝说一个和燕国一样不仁义的国家去攻打燕国。
孟子的话不仅前后矛盾不一致,而且自己在齐国享受优待还鄙夷齐国的行为无疑是在吃饭砸锅,因此自然引起了齐国上下的不满。
正因为孟子存在种种的大小问题,以致于其一生都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然而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在当时的战国乱世大背景下。
孟子美好而空洞的政治理论完全是空中楼阁,不能帮助各诸侯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正所谓空谈误国,无论是家事国事,都只有从现实出发,认认真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孟子一生虽然并非功成名就,但是《孟子》一书却被封为儒家经典,关键在于孟子的思想主张。”
“第一个思想主张,仁者无敌。”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其实就是人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
“反之,如果不顾百姓死活,推行暴政,将会失去民心而被百姓推翻。”
“想要做到仁,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五点。”
“一是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民同乐。”
“二是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三是尊人权,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百姓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四是富有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用推恩办法来治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
孔子重礼,孟子好仁。
但在礼数方面,孟子还不如他的祖师爷孔夫子。
总是孟子的这番操作,也难怪国君们都是对其敬而远之了。
孟子除了对国君缺乏礼数,在关键问题上的态度也让人无法认同。
孟子在齐国的时候,正逢燕国内乱,再加上两国有世仇。
因此齐国就想出兵讨伐燕国,为此齐国大夫特此去征求孟子的意见。
一开始,孟子明确表示了支持的态度。
但后来,孟子却又表示自己的表态属于闲聊性质,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还鄙夷的表示齐国和燕国是一丘之貉,辩解自己不可能劝说一个和燕国一样不仁义的国家去攻打燕国。
孟子的话不仅前后矛盾不一致,而且自己在齐国享受优待还鄙夷齐国的行为无疑是在吃饭砸锅,因此自然引起了齐国上下的不满。
正因为孟子存在种种的大小问题,以致于其一生都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然而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在当时的战国乱世大背景下。
孟子美好而空洞的政治理论完全是空中楼阁,不能帮助各诸侯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正所谓空谈误国,无论是家事国事,都只有从现实出发,认认真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孟子一生虽然并非功成名就,但是《孟子》一书却被封为儒家经典,关键在于孟子的思想主张。”
“第一个思想主张,仁者无敌。”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其实就是人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
“反之,如果不顾百姓死活,推行暴政,将会失去民心而被百姓推翻。”
“想要做到仁,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五点。”
“一是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民同乐。”
“二是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三是尊人权,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百姓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四是富有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用推恩办法来治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