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痛加斥责。”

    “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从此他勤求古训,博览全书。”

    “刻苦研读《素问》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书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

    “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

    “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

    “于是他就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

    “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这部著作在公元210年左右完成而大行于世。”

    “然而,如此光耀的历史人物,却未见《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记载,只在民间传说或后人野史笔记中有所提及。”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

    “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

    “《伤寒杂病论》系统概括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为中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伤寒杂病论》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苏轼:张仲景虽然未见于正史记载,但并不代表他不存在。

    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凭借其流传后世的《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在民间广为流传,冠以医圣之名,得以名垂青史。

    然而,张仲景在医学领域所做的贡献如此之大,却没有被《三国志》这样的正史记载。

    而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名医华佗和董丰,却在《三国志》《后汉书》中留有大段记载。

    董丰的杏林春暖,使杏林也逐渐成为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

    堂堂东汉三大名医,其中二人都有史书传记,唯有医圣张仲景没有见于正史。

    在后人编纂的《长沙市志》中有关于张仲景的记载,建安十三年,是年长沙瘟疫流行,太守张仲景医术,坐公堂为庶民义诊,活人甚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