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要从各方面综合考虑。

    碱蓬淡化海水的效果,其实是这一套技术的副产品,海陆丰公司养殖螺旋藻和种植碱蓬的目的,是为了储存能量和发电。

    在技术上,繁殖螺旋藻需要相应的气温和光照,其对于光照和气温的要求,如果要全年高速繁殖,只能在华南沿海进行。

    华东沿海的冬季不适合螺旋藻繁殖;华北和东北沿海,有半年不适合螺旋藻繁殖。

    正是这种不适合,才让螺旋藻可以发挥存能的效果。

    通过构建简单的大棚,使用日光灯和电热、电磁场设备,借用海上风电项目的电力,给螺旋藻大棚养殖池提供热量、光照、磁场,可以让螺旋藻维持一个比较高效的繁殖状态。

    特别是每天的下半夜,是用电谷底,刚好可以将那一部分风电电能利用起来,加速螺旋藻的繁殖。如果一天光照时间可以达到18个小时,加上特定磁场的刺激,可以让螺旋藻的繁殖效率提升2倍,大概只需要85∽90个小时,养殖池中的螺旋藻就会倍增。

    生产出来的螺旋藻干粉、碱蓬,之类,则可以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材料,用来发电、生产沼气,同时生产淡水。

    沼液再次循环作为养殖螺旋藻的营养液,沼渣作为碱蓬的营养土。

    这一套系统的核心,就是高度自持,低运行成本。

    而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一般在4~8元/立方米左右。

    例如齐鲁省无棣县的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项目,通过光伏发电、循环经济等方式降低成本,淡化水每立方米成本高达7.5元。

    国际上近期几个海淡项目投标价格,也普遍在0.4∽0.6美刀/立方米,约合2~3华元,其中迪拜hassyan海水淡化厂项目投标价格是0.36536美刀/立方米,合2.6华元。

    迪拜可以做到一立方米淡化水两块多的出厂价,那是因为他们使用波斯湾廉价的天然气,相当于拿天然气换淡水。

    国内显然没有办法奢侈到使用天然气换淡水,因为国内的天然气价格比波斯湾地区高太多了。

    至于光伏和风电衍生的海水淡化项目,碧水源项目的成本就是每立方米7.5元,这成本别说国内用不起了,哪怕是环保魔怔的欧盟,也要直呼要不起。

    国内使用新技术的海水淡化项目,例如董家口海水淡化厂,吨水电耗降至2.5千瓦时,吨水售价仅4.25元,这勉强可以用,但是价格仍然偏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