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每度0.35元的充电价格,加上损耗后,放电一度的成本就是0.37∽0.4元左右。
加上服务费10块钱,这其实没有多少利润空间。
哪怕是使用大工业用电成本,每度电的毛利润也才0.2元左右,这显然是走钢丝。这样计算,一立方米海绵电池每一次换电的毛利计算40∽80块钱,全寿命可以换电600次左右,总毛利为2.4∽4.8万。
虽然可以收回成本电池投资的成本,甚至可以将换电站的各项成本都收回来,但是要实现这种收益的前提,是要牺牲海陆丰公司的利益,让海绵电池以低价供应给未来汽车。
显然江淼不会这样便宜了未来汽车。
海陆丰公司肯定要逼未来汽车实标海绵电池的容量,同时提升海绵电池的换电收费标准。
不然海陆丰公司就要和其他电池公司那样虚标容量,弄虚作假显然不是江淼的作风。
电池成本问题,绝对是未来汽车的致命弱点,换电站和电池需要成本,而换电收费又很低,他们公司目前使用的电池绝大部分是磷酸铁锂电池,这些电池的成本普遍是海绵电池的十几倍以上。
加上换电站投资和日常管理维护的成本,未来汽车只能勉强维持,但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容量是会衰退的,越到后期,各种麻烦就越多。
其实江淼哪怕是没有见过未来汽车的管理层,他也可以猜到未来汽车管理层的想法,那就是一个字:赌!
赌什么?
赌未来电池会越来越便宜,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更新库存电池的时候,获得一定的利润空间。
如果没有海陆丰公司的海绵电池技术,那未来汽车的未来,就真是生死难料了。
毕竟这几年的情况,电池价格并没有大幅度降价,因为电池原材料价格还是居高不下。
磷酸铁锂和三元锂需要锂、钴、镍、锰之类的原材料,这些元素的价格这几年反而上升了10∽20%。
至于半固态、固态电池,成本就更加感人了。
以现在的生产成本,未来汽车连碰都不敢碰这些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电池技术不成熟,还因为其成本达到每吨十几万、二十几万。
甚至前期投资的电池,越来越逼近使用寿命极限,未来汽车将面临更新电池库存的压力。
虽然大批量采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压低采购价格,但各大电池生产商显然不是吃素的,肯定是不会舍己为人。
加上服务费10块钱,这其实没有多少利润空间。
哪怕是使用大工业用电成本,每度电的毛利润也才0.2元左右,这显然是走钢丝。这样计算,一立方米海绵电池每一次换电的毛利计算40∽80块钱,全寿命可以换电600次左右,总毛利为2.4∽4.8万。
虽然可以收回成本电池投资的成本,甚至可以将换电站的各项成本都收回来,但是要实现这种收益的前提,是要牺牲海陆丰公司的利益,让海绵电池以低价供应给未来汽车。
显然江淼不会这样便宜了未来汽车。
海陆丰公司肯定要逼未来汽车实标海绵电池的容量,同时提升海绵电池的换电收费标准。
不然海陆丰公司就要和其他电池公司那样虚标容量,弄虚作假显然不是江淼的作风。
电池成本问题,绝对是未来汽车的致命弱点,换电站和电池需要成本,而换电收费又很低,他们公司目前使用的电池绝大部分是磷酸铁锂电池,这些电池的成本普遍是海绵电池的十几倍以上。
加上换电站投资和日常管理维护的成本,未来汽车只能勉强维持,但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容量是会衰退的,越到后期,各种麻烦就越多。
其实江淼哪怕是没有见过未来汽车的管理层,他也可以猜到未来汽车管理层的想法,那就是一个字:赌!
赌什么?
赌未来电池会越来越便宜,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更新库存电池的时候,获得一定的利润空间。
如果没有海陆丰公司的海绵电池技术,那未来汽车的未来,就真是生死难料了。
毕竟这几年的情况,电池价格并没有大幅度降价,因为电池原材料价格还是居高不下。
磷酸铁锂和三元锂需要锂、钴、镍、锰之类的原材料,这些元素的价格这几年反而上升了10∽20%。
至于半固态、固态电池,成本就更加感人了。
以现在的生产成本,未来汽车连碰都不敢碰这些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电池技术不成熟,还因为其成本达到每吨十几万、二十几万。
甚至前期投资的电池,越来越逼近使用寿命极限,未来汽车将面临更新电池库存的压力。
虽然大批量采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压低采购价格,但各大电池生产商显然不是吃素的,肯定是不会舍己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