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也是非常成功的。
原因就是他们通过实验,验证了远距离低成本输水的设想,既然150米的管道不需要太多额外的做功,就可以实现超净水的提取和输送,那后续就可以考虑不断延长管道,实验从沿海向内陆的低成本输水。
特别是从低海拔沿海地区,向高海拔地区输水,对于这种以水蒸气为输送形式的碳化硅纳米管而言,能耗和在平原地区输送,其实是差不多的。
张树立团队就测试过提高管道的倾斜角度,只要倾斜角不超过30度,并不影响提取和输水的效率。
毕竟水蒸气本来就会自动向高空漂浮,一定的倾斜度,可以借助水蒸气本身的浮力抵消掉地球重力,在这种纳米尺度上,这种抵消更加显著。
至于低温凝水结冰的问题,在北方地区其实也无关紧要,毕竟北方的农业生产集中在春夏秋,冬天除了大棚和农业工厂之外,并没有太多用水。
完全可以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全力提取输送纯净水,冬季停工维修,或者直接将管道掩埋在地下深处,加上保温层。
一般掩埋深度大于3米,就基本可以保证管道内部的温度常年高于零摄氏度。
按照实验室的结果,目前管道每天的输水效率,为管道的横截面积乘以1914,即管道横截面积每平方米每天输水1914立方米,每年可以输水698610立方米。
一条内部直径10米的管道,每年可以输水5493万立方米的超净水。
不过江淼也清楚,这个技术要落地,管道成本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目前该类型的碳化硅纳米管制造成本,预估大概在每吨11万左右,其密度为1.8克每立方厘米。
抽水净水管道中,大约三分之一是碳化硅纳米管,三分之二是环氧树脂。
横截面积一平方米的管道,每米长度中,需要使用环氧树脂0.79吨,特制碳化硅纳米0.59吨,加上密封合金连接件和保护外壳,总成本差不多是每米5万元。
假设现在需要从渤海沿海,建设一条直径10米的输水管道到老哈河上游源头,全长350公里左右。
单单是管道投资成本就是1.37万亿元,预计可以使用40年左右,每年折旧成本至少342.5亿,然而这么多投入,仅仅只能获得5493万立方米超净水,每立方米超净水的需要623元的折旧费。
显然这是不划算的投资。
但是这并非没有解决方案。
原因就是他们通过实验,验证了远距离低成本输水的设想,既然150米的管道不需要太多额外的做功,就可以实现超净水的提取和输送,那后续就可以考虑不断延长管道,实验从沿海向内陆的低成本输水。
特别是从低海拔沿海地区,向高海拔地区输水,对于这种以水蒸气为输送形式的碳化硅纳米管而言,能耗和在平原地区输送,其实是差不多的。
张树立团队就测试过提高管道的倾斜角度,只要倾斜角不超过30度,并不影响提取和输水的效率。
毕竟水蒸气本来就会自动向高空漂浮,一定的倾斜度,可以借助水蒸气本身的浮力抵消掉地球重力,在这种纳米尺度上,这种抵消更加显著。
至于低温凝水结冰的问题,在北方地区其实也无关紧要,毕竟北方的农业生产集中在春夏秋,冬天除了大棚和农业工厂之外,并没有太多用水。
完全可以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全力提取输送纯净水,冬季停工维修,或者直接将管道掩埋在地下深处,加上保温层。
一般掩埋深度大于3米,就基本可以保证管道内部的温度常年高于零摄氏度。
按照实验室的结果,目前管道每天的输水效率,为管道的横截面积乘以1914,即管道横截面积每平方米每天输水1914立方米,每年可以输水698610立方米。
一条内部直径10米的管道,每年可以输水5493万立方米的超净水。
不过江淼也清楚,这个技术要落地,管道成本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目前该类型的碳化硅纳米管制造成本,预估大概在每吨11万左右,其密度为1.8克每立方厘米。
抽水净水管道中,大约三分之一是碳化硅纳米管,三分之二是环氧树脂。
横截面积一平方米的管道,每米长度中,需要使用环氧树脂0.79吨,特制碳化硅纳米0.59吨,加上密封合金连接件和保护外壳,总成本差不多是每米5万元。
假设现在需要从渤海沿海,建设一条直径10米的输水管道到老哈河上游源头,全长350公里左右。
单单是管道投资成本就是1.37万亿元,预计可以使用40年左右,每年折旧成本至少342.5亿,然而这么多投入,仅仅只能获得5493万立方米超净水,每立方米超净水的需要623元的折旧费。
显然这是不划算的投资。
但是这并非没有解决方案。